作者:胡春業

一. 緣起法一貫佛法

佛法浩瀚深廣,法門八萬四千,典籍三藏十二部,僅漢文大藏經的典籍就有四、五千部,幾萬卷之多。沒有明眼人指點,往往勤苦多年也不得要領。其實,佛法最根本的道理卻是簡單得讓人難以置信,簡單到總攝於一“緣起偈”中。昔日印度和中國的佛教徒在建塔造像時,皆在塔基或佛像內安置此偈。此偈亦稱:“法身偈”、“法身舍利偈”。偈曰:“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中論》雲:“若見因緣法,則為能見佛,見苦集滅道”。由此說明了緣起法在佛教中的重要,它猶如一個寶塔的基礎,一座佛像的中心。要明白,釋迦牟尼苦行六年後,在菩提樹下宴坐四十九天開悟的一刹那,也只是徹底證悟了這個緣起道理。本師五十年設立教法的目的也是為使令一切眾生都同樣契入這個道理。
緣起法可謂全部佛法的基本原理,佛教義理之綱宗,被認為佛陀之法身。悟明此法,便獲得于千經萬論融會貫通的總持智,如孔子曾言:“吾道一以貫之”。一貫佛法乃數緣起法也。我佛為了一大事因緣出現世間,五時說教的方式,就是為了引導不同根機眾生契入這個不可思議的緣起法門。現列出佛陀五時說教的方式如下:

一,華嚴時---------法界緣起-----無上根本法輪
二,阿含時---------惑業緣起-----依本
三,方廣時---------賴耶緣起---- 起末
四,般若時---------無性緣起-----法輪
五,法華時---------真如緣起-----攝末歸本法輪

從佛陀五時說法中可知,佛法的教育特色在緣起。大小乘佛法都是依緣起理而建立法幢,全體佛法是以緣起為骨髓為中心的。緣起性空就是佛教的法身。能如實親證緣起法性,當下就是正覺佛陀。

緣起思想的發展軌跡

佛教緣起論有一個逐步發展成熟的過程,原始佛教時期釋迦牟尼佛在印度本有的“業力”思想下,結合佛教緣起法則,從提倡個人在決定自己命運中的自主性的角度,提出了“業惑緣起”的主張(印度原始佛教局限于人生,注重觀察人生過程的十二因緣之法)用緣起說來論證“人無我”。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演變,隨著大乘中觀思想的創立,“中道緣起說”逐漸為時人所接受。(中觀學派注重從感覺、概念及其現象的“假有性空”方面說明一切現象得以產生的原因之法)大乘把小乘對人生的理論擴展到整個宇宙,用緣起說來論證“法無我”。西元四世紀前後,由於大乘經典的日益豐富,瑜伽行派應運而生,該派宣導“賴耶緣起說,提出:“一切唯心,萬法唯識”的主張。(瑜伽學派用“三自性”和“唯識無境”來說明世界現象及其本原之法!

該派後期,出現了以《大乘起信論》思想為中心的“真如緣起”論,強調一切皆是“真如”的隨緣變現,眾生的生死流轉與解說還滅,全都離不開”真如”的作用.大乘把小乘對人生的理論擴張到整個宇宙,用緣起觀來論證法無我,大乘佛教末期,受當時印度思想界主流思潮的影響,密教開始盛行,密教在緣起問題上提出了”六大”造世間的說法,認為世間的一切無一不是”六大”的顯現,眾生世間如此,器世間如此,就連世界的中心力量------大日如來也與六大法身結合在一起,這就是密教所宣導的”六大緣起”說.在性覺觀念的中國佛法中,有三個發展邏輯程式,一是天臺宗的性具萬法義,二是華嚴宗的性起萬法義,三是禪宗的性覺萬法義.

中國的天臺宗,以智穎為代表的天臺佛學理論.有”性具實相”說.以性具說為依歸。 性具說的所謂”一念三千,,森然具備,法界本然,無須依持,心物無前無後,不縱不橫,”這就是天臺宗的性具緣起論.

華嚴宗綜合天臺宗的實相論與緣起論,取<華嚴經>的思想精華,一統印度中觀、瑜珈兩大學系關於緣起的論爭.而以詮釋唯心緣起無障礙法界不思議為宗趣,以性起說歸宗,提出了”法界無盡緣起”的思想.諸緣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圓融無礙,如因陀羅岡,重重無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中國禪宗的性覺萬法義.佛法傳入中國,在禪宗而言,就華化了.把性寂觀念的佛法,變成了性覺觀念的佛法.印度佛法,性寂觀念講有為緣起,講轉識成智,智為用理為體,體是涅盤,體是無為,無為不動,是真如法性不作諸法.是一切法之依因 ,不是生因,因而是性寂。中國佛法,性覺觀念講無為緣起,講明心見性,體用一如,把本體真如化,將本體定為二性,一不變而隨緣,這與印度佛法是大不相同的。中國佛法的核心命題是”萬法自性生”。禪宗的本心論,揭示本心自性的澄明,覺悟,圓滿,超越的內涵與質性.如《六祖壇經》慧能雲”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個自性就是如來藏之真心,也被稱為涅盤妙心。也可以說,禪宗的性覺萬法義,是”自性頓現緣起”.禪書常雲”自性若虛空”.不論是中國佛法還是印度佛法,不論有為緣起,還無為緣起,都是主張無我緣起義的。

可以看到,隨著佛教從小乘到大乘,從印度到中國,緣起說的發展軌跡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日趨完善.其形式儘管千變萬化,但緣起思想的核心內核-----緣起、無自性、空,在任何時候都未發生過改變.

緣起法的三條定律及其內蘊深義的兩個方面

生死與涅盤,流轉與還滅是佛法的兩大中心論題。大聖大雄釋迦世尊,從他的緣起正觀中,悟證了生命實相後,體見有情世界的存在,唯是惑業苦的緣起鉤鎖,由此,釋迦世尊就透澈的認識了生命苦痛的源泉,針對這源泉而施以截斷,於是就不再在三界五趣中流轉而得還滅的涅盤了。悲心徹骨髓的佛陀,將自己所體悟的生死流轉和解脫生死的法則,開示眾生,以建立緣起流轉與緣起還滅、中道空寂的三條因果定律。

依緣起開顯寂滅,也就是依有為以開顯無為。由緣起而緣生,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流轉界,是有為法,它是緣起法的根本律,是現象界的必然定律。安立為緣起的第一律;由緣起而寂滅,是“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還滅界,是無為法。也是緣起理則的定律,亦可安立為緣起的第二律。寂滅無為,就是在依緣起的生滅有為法上開示顯現的。

聯繫不出生滅的現象界與寂滅的涅盤界的就是中道緣起法。其在一一因果法上,既顯示“因集故苦集”為流轉界的規則,又顯示其“因滅故苦滅”為還滅界的規則。從緣起的因果生滅中,見到依此不離此故彼性空,認取其當體如幻如化起滅無實,本來就是空寂,自性就是涅盤。這也是為譴離眾生執涅盤為斷滅的恐怖,故用中道空寂律另設方便,來顯示緣起與空義相應,擊破一一法的常恒不變性與獨存自在性。顯示諸法的無自性。緣生是開顯的諸行無常印,緣起是開顯的涅盤寂靜印。

中道空寂律是諸法的實相,佛教的心髓。悟緣起法的作用,主要在離我見-----顯會無我。一切偏邪僻見,都是以我見為主而引起的。在緣起中,顯示一切唯是如幻的緣起,我性本空,所以我性不可立------無我。

緣起性空與性空緣起,始終是緣起法則內蘊深義的兩個方面, 緣起是俗諦、性空是真諦,真俗不二是為中道實相諦理,其根諦終歸結于一心。

緣起性空觀理、觀法性,見真諦,(空觀)顯“智”;性空緣起觀事,觀法性,見俗諦,(假觀)顯“悲”;而如來離于二邊說于中道。(中觀)性相理事二法,真俗二諦,一體不二,是名中道。理事性相炳然雙融,猶如于有為界示無為法,而不壞滅有為的相;于無為界示有為相,而不分別無為的性。悲智相即無礙、悲智雙運,便成為菩薩的“無住行”。與性空之理相應的修行,也就是修習空假中三諦的“三觀”。《心經》雲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這幾句正顯示了大乘般若的精義,是對中道義的概括。正如《中論》著名的“三是”偈雲 :“眾因緣生法,我說既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由緣起而自性空,由緣起義假名有,依一緣起而有空假二義,空假二義終歸不二,統一緣起。

甚深概納其意,可謂:“性空生生性空性空不生,緣起化化緣起緣起亦化” 緣起與性空的運用和演繹乃至四諦十二因緣,三法印,一實相印,大乘般若精義,以及佛法的修證皆依此而建立。

四 ‧一心緣起論貫攝佛法之根本

佛教八大宗派,萬千法門,種種佛教教理展開的主導線索,皆是源基於一心的緣起法則。同一緣起觀的逐漸深化與複雜化,導致佛教諸乘諸宗教理的展演。然其根本諦理乃歸於心。一心緣起論以依自心觀染淨因果為總持,乃是從了生死的根本目的出發,這是佛教的根本精神之所在。

華嚴宗祖師曾將大小乘諸家之說,歸納為業惑緣起、賴耶緣起、如來藏緣起 、法界緣起 、四種一心緣起論。近世日本學者多依此論立說,並加六大緣起等論。

業惑緣起論 

小乘教包括聲聞乘之四諦與緣覺之十二因緣。四諦大略依“此生故彼生”的法則,從眾生八苦交攻的苦果(苦諦)觀造成苦果之因,以心起貪嗔癡等煩惱,以煩惱為本而造有漏善惡業為感得六道輪回苦果之因(集諦);依“此滅則彼滅”的法則,只要通過修持八正道,自淨其心(道諦),滅卻煩惱業因,則生死苦果自然滅盡,不生不滅的寂滅境界涅盤實現(滅諦)。十二因緣分析染淨因果較四諦更為深細。大略也依“此生故彼生”的法則,十二因緣別相智包括 :未來所生二支果:老死、生;現在能受三支因:有、取、愛;現在所行五支果:受、觸、六入、名色、識;過去能引二支因:行,無明;未來所生二支果與現在所行五支果合為苦果;現在能受三支因與過去能引二支因形成集因。生命緣起的十二連環,一環從下一環所生!

而無明則為老死憂悲等苦果之根株;為過去的煩惱,《攝大乘論》因此名十二緣起為“分別愛非愛緣起”。立十二因緣的目的在破眾生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愚惑,令得見生命是一緣起的鉤鎖!其從生滅四諦,以滅滅生的角度說滅盡無明染因而證寂滅涅盤。

賴耶緣起論 

華嚴宗判大乘始教(法相宗)義,《攝大乘論》名為“分別自性緣起”。法相唯識學,有六經十一論,思想體系極為龐大,而大乘“賴耶緣起”之義,則為其中重要思想之一。其依據二諦中之俗諦,三性中之依他起自性而建立“賴耶緣起”之說,兼攝空有的解決宇宙人生問題。

眾生各有心體阿賴耶識,是一切雜染根本。世出世間所應可知的染淨諸法,皆以阿賴耶識所依。由賴耶緣起而顯現的三種根本功能(有情世間生起根本、器世間生起根本、及有情互起根本)即賴耶的雜染相。此雜染相,即四諦中的“苦”、“集”二諦,是世間相。還滅相是“滅”、“道”二諦,是出世間相。依他起自性,可染可淨。由迷而染,則為遍計所執性;由悟而淨,終極則為圓成實性。阿賴耶識即第八識之自相。賴耶自相,能藏(因)、所藏(果)、執藏三藏之義。賴耶緣起,唯識自相,因果宛然。因果自相有條不紊,一念之中已盡具之,一刹那中,可以悟及全體大用。因種子能交遍法界,超越一切界限,所以事事無礙,皆得自在。關鍵是種子之功能使然。

依阿賴耶識所藏無始以來有漏種子為因,起我法二執,則起疑造業,流轉生死,自造成有礙、污染的根身器界;若依阿賴耶識中的無漏種子,發菩提心,修六度四攝等行為因,觀萬法唯識,破我法二執,漸轉識為智,轉身為佛,轉境為淨土。

如來藏緣起論 

華嚴宗判為大乘終教(《楞伽經》、《起信論》等所說)義。亦稱真如緣起。阿賴耶識是受污染的心識,而跟它相對的是不受污辱的心識。眾生本來的面目心地光明,原始的覺性本來法爾的,是內在光明清淨的。這個不受污辱的心識我們給它取個名字叫如來藏,亦名佛性、心真如、本來寂滅清淨,具足諸佛所證的一切清淨功德,為世間出世間一切法的體性。菩薩修證過程的心理狀態叫做空如來藏。而佛的心識是法爾的清淨,叫做不空如來藏。如來藏自性體空,自體不生,但是又不是不生。因為自體雖然不生,但是如來藏的功能在那裏,可以使人成佛。所以從因上講,如來藏是眾生的本性。眾生雖流轉生死,如來藏不減。若轉迷為悟,可與佛無異。迷與悟,皆依一真心本覺而起。不覺此真心而生無明,以無明為本起生滅之識,造成生死的流轉。覺此真心,勤修戒定慧三學,修六度四攝,入不空如來藏而成就佛果。其從無作四諦,肯定眾生心性即佛的角度,說眾生本覺真心在凡不減、在聖不增,離作為修證而修萬行,轉迷為悟,即顯本覺所具德用。

法界緣起論 

具稱“圓融法界無盡緣起”乃華嚴宗所判一乘圓教(華嚴、天臺之學)。大略謂一真法界(即眾生本覺真心)全體顯現宇宙萬法,萬法皆自性空、唯心顯,以同一真如為體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互相攝入無礙,緣起無盡,交織成事事圓融,重重交參的法界大緣起網(因陀羅網)。華嚴宗主要用四法界、十玄門、六相等教法來闡述這無盡緣起的意義。喻如帝釋天冠上的千珠:一一珠中映現一切珠,一切珠攝入於一珠,相攝相入,重重無盡。諸法的性、相、力、用,原為互攝之具。法界緣起的真諦,在於彰顯體用、融通情器、使時空交織,帝網相映。華嚴的時空無礙,這個無礙是永恆的當下,既是過去、又是現在,還是未來。眾生即佛,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盤,諸佛所證、法界本具圓融無礙、緣起無盡的妙用,具足于眾之當念,本來現成,無欠無餘,唯因妄念遮蔽而不得顯現,若覺悟真心,以萬行莊嚴佛果,則發無盡的妙用。其從無量四諦,從觀佛因行果地的角度,說一真法界本具無量無礙妙用,以圓契真理的無量願行而顯現事事無礙之境。

日本真言宗的六大緣起論基本屬如來藏緣起論。
諸乘諸宗的一心緣起義理雖不無差別,然皆依佛法身舍利的緣起偈:“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所示義的基本立場。諸說的區別在所觀之心。業疑緣起論、性空緣起論所觀唯前六識,阿賴耶識緣起論所觀為八識,皆屬妄心;如來藏緣起論、法界緣起論 、六大緣起論等所觀為九識 ,屬真心。業疑緣起論說滅妄歸真,性空緣起論說離妄即真,阿賴耶識緣起論說轉妄為真,如來藏緣起論說即妄即真,其實質皆不出緣起偈“因緣盡故滅”離無明妄因即寂滅涅盤的大旨範圍。

一心緣起論之義理雖繁,而其精義以現前觀一念妄心,依自心觀染淨因果為綱維而總攝之。(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renc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