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軻) 在中國文化的地位上,代表的是紹傳孔子儒家思想並將其發揚光大的繼承者。人們大多知道孟子語言極其犀利,具有舌燦蓮花的無礙辯才,但卻鮮少有人認真探討過孟子的心地功夫。表面上,孟子的形象是多言擅辯、義理澎湃的,但是孟子在性命之學方面的養心與養氣的功夫,我個人認為這個才是孟氏學說中難得的珍寶,甚至可說與後來傳入中國的禪宗相互輝映。 孟子的理論立基,主要圍繞在「性善」,而這個「性善」又不是侷限在道德善惡主義的框框中,而是超越了善惡,到達原始天真無為的「本善、至善」(這也就是禪宗所講眾生本具的「本來面目」)。 所以孟子曾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只要求回放失了的本心 (這也是楞嚴經所謂妙明真心),便能與道相契以應乎無窮,我想這正是孟子心性學說的總結。以下便摘錄《孟子》篇章,探討孟子心地法門。

(一) 養心之道

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

牛山本來是個優美的山林,有著茂密的樹木,但是由於日夜受到砍伐,又受到牛羊等放牧業的啃嗜,所以原本茂美的山林逐漸變得光禿禿,好像颱風一過境,便會造成土石流一班可怖。人們見到這山,以為他本來就是這樣光禿禿的廢土,然而這又豈是牛山真純的本性呢?只是後天人們不懂的保養,反而濫加撻伐,所以儘管牛山有雨露的灌溉滋潤,也有生長的生機,但是終究不敵後天的蹂躪。

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牛山,都有一塊極樂淨土,也有一座伊甸園,只是我們不斷錯過,沒能把握住當下真純的那一刻。鎮日私慾的追逐,就像是斧斤不斷砍伐心中的牛山,於是心中那塊淨土逐漸褪色隱蔽,隱蔽在燈紅酒綠的花花世界與物慾的追求中。慾望與習氣在久經薰習之下,便形成一股強大的業力,將我們捲入業海的無限輪迴之中。

其實淨土不離當下,當我們反躬自省,牛山還是在那裡。找到牛山之後,就要時時護念這座園林,慎防一切砍伐與蹂躪再次加諸其上,讓這本自具足、本自清淨的真心寶藏能夠顯現出原本茂美的一面。

所以孔子提醒我們要時時將這顆驛動不安的心安住在當下,因為一動了妄念與私慾,就像烏雲一樣,會將光明的覺性遮蔽。而牛山這個桃花源仙境,卻又是「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正如實相無相無不相,若在當下見自本心,即能會心一笑。若當下見不到,也不要灰心,只要善加守護自己心念,直到某天烏雲淡去,牛山之盛美便能翩然顯現在心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renc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