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關於道家無為法門,實為上乘之般若心法。不落於有為,是以言無為,此不溺於「有」也。又無為亦是定法,若執著於無為,便墮於空邊,猶如小乘羅漢證取偏空涅槃之灰身滅智之類。因此曰:「無為而無不為」,空有雙融,不墮二邊。

        《金剛經》云:「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無不為者,即滅度無量無邊之眾生,使之盡入無餘涅槃;而此中又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此即無為之義。菩薩離四相而廣行利生度眾事業,不住於相而能行其事,此即「無為而無不為」也。此亦是《莊子‧養生主》中庖丁所說:「彼節者有閒,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閒,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莊生所謂無間者,即是無所住心,有間者,即是一切世間紛紛擾擾之紅塵。以無為心於紅塵滾滾中廣行菩薩道,猶如蓮花生於污泥之不染,故曰「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也。 故無為法者,即是佛家「菩薩道」之修行法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renc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