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修口訣註疏
李永霖 註疏
洪碩峰 同註

第一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原來共一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纔動被雲遮。

註:本詩作者係禪宗六祖下第六世張拙秀才,因禪月大師參石霜,霜問秀才何姓?曰:姓張名拙。霜曰:覓巧尚不可得,拙自何來?張忽有省,乃呈偈曰: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纔動被雲遮。
破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
隨順世緣無罣礙。涅槃生死等空花。

丹訣第一首詩顯從此出,但略去後四句耳。

本詩所述乃純粹見地,意謂心性光明遍乎恒河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者止也,照者觀也。止屬於定,觀屬於慧,一般佛教皆由止入手,然後修觀,最後止觀雙運;而教外別傳之禪宗則認為定慧一體,定為慧體,慧為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定慧等學,不可分割,若說先由定而發慧,或先由慧而生定,便是法有二相,非宗下語矣。

凡聖原來共一家者,凡夫與聖人自性相同也。凡夫心迷於外境,故造種種業而輪迴於生死六道;聖人袪除無明,貪瞋痴永斷,煩惱永斷,證入涅槃。雖然凡聖境界迥異,但心性源頭卻未曾不同也。
宗下所謂一念不生,並非一般人所說心中無思想念頭,而是指根塵相觸之時,心中不起分別之意。即是說內六根與外六塵相接觸時,須要保持清明在躬,不起分別取捨;如一著境,落入取捨,便是心性本體之光明被烏雲掩蓋,不能顯露出來矣。

疏:一念不生者,即唯識宗所謂「真見道」也,此時無相見二分之別,亦即是尚未落入二元對立之境,故謂之「全體現」。

六根纔動者,六根觸境,依他起識,遍計所執,相見立分,憧憧往來,朋從爾思,故謂之「被雲遮」。


回本單元目錄

第二

真心浩浩妙無極。仙佛聖賢從裡出。
世人執著小形骸。一顆玄珠迷不識。

註:本詩出自張三丰《玄要篇》中五首七絕之中,《性命圭旨》之文句與張三丰之原詩亦有數字不同,原詩曰:

真心浩浩無窮極。無限神仙從裡出。
世人耽著小形骸。一顆玄珠人不識。

本詩亦是講究心性源頭,提示世人要認識本來面目,不可始終執著形骸作功夫。古人曾說修仙有程,煉己無限,仙佛聖賢無不於心性淘洗磨煉也。真心是妄心之反義,妄心是雜染心,真心是清淨心,雜染是習氣煩惱,清淨則是空性。浩浩是廣大或盛大意,吾人清淨心廣大無涯,妙用亦無窮,《金剛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蓋果位之高下,取決於心性功夫也。世人不知,執著後天形骸作功夫,蓋未能體認玄珠原是自家本有之無價珍寶也。

「玄珠」一語源於《莊子》之〈天地篇〉

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張三丰之詩,以玄珠比喻本有之真心。圓頓子曾為胡淵如先生解釋此篇玄義,謂赤水之北,玄家所謂坎也;崑崙之丘,喻氣脈發源之地。象罔者,恍惚窈冥,採物精時之妙用也。(註)

荼陵郁山主曰:

我有明珠一顆
久被塵勞關鎖
一朝塵盡光生
照破山河萬朵

此明珠亦喻本有真心。

本詩提出真心與玄珠,約略與《楞嚴經》《楞伽經》《圓覺經》所說常住真心、如來藏、淨圓覺心相彷彿,即印順論師所歸納為真常唯心系者。

國人夙喜調和綜合,將不同之思想,予以折衷,另成一種學說,自以為圓融,豈知兩俱失之矣。印度與藏佛教但有中觀、瑜珈二宗,而我國則於中觀瑜珈之外,另成立真心之說,其經論即楞嚴、圓覺、起信,此二書在我國,部分佛教人士目為國人偽造。太虛依此將佛教分為「法性空慧」「法相唯識」「法界圓覺」三宗。印順依此判為「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真常唯心」三系。

疏:真心者,性玄關也,或謂之己土,所謂浩浩者,言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也,仙家從此立腳,步步皆真。若是佛門則是一心真見道,然後再經三心相見道,相見道雖歷緣對境有相見二分,然而並未起虛妄分別心也。

第三

兩儀肇分於太極。乾以直專坤闢翕。
唯賴中間玄牝門。其動愈出靜愈入。

註:本詩出自李清菴《中和集》之〈性理歌〉,其原詩曰:

兩儀肇判分二極。乾以直專坤闢翕。
天地中間玄牝門。其動愈出靜愈入。

兩儀者陰陽也。陰陽肇分於太極,陽為天,陰為地,太極是兩儀未判之本體。

《易經》〈繫辭〉曰: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

李清菴援用〈繫辭〉入丹訣,無非闡明乾坤為鼎爐之作用。蓋乾之靜也專,動也直;坤之靜也翕,動也闢。此中乾之靜專動直,坤之靜翕動闢,其作用究竟如何?務須窮其理,得其用。

《道德經》曰:「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又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太極是陰陽交感之現象,陰者坤也,坤之作用,靜則翕,動則闢;陽者乾也,乾之作用,靜則專,動則直。

然而如何使陰陽交感,兩儀合一耶?曰:「惟賴中間玄牝門」而已。蓋玄牝之門乃天地之根,陰陽之蒂,即「玄關一竅」之別名也。

玄關一竅涵動靜,靜者杳杳冥冥,頓失天地人我日月星辰也。動者恍恍惚惚,忽見光明閃爍如珠如粟也。唯有靜之又靜,清之又清,混混續續,兀兀騰騰,然後纔能入乎空同之鄉,遊乎廣漠之野,故曰「其靜愈入」;亦唯有心息相依,神氣合一,天地冥晦,日月合符;然後纔能初三日,月出庚,春雷鳴,驚蟄出, 故曰「其動愈出」。

疏: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即是太極,(宋元之後,始有所謂無極而太極)一即是渾淪一氣。

二即是陰陽兩儀,其中太極是理氣未分,一則是混元一氣,皆屬渾沌未判也。

若兩儀則是一氣分為陰陽二象矣,陰陽二象即是乾坤二卦,是謂渾沌已鑿也。

吾身原具陰陽二氣,即龍虎兩弦之氣也,若使龍虎交姤,陰陽相感,則中位立,玄牝之門即開。

靜則己土,屬陰也,其動則戊土,屬陽也,一動一靜,互為其根,蓋靜極生動,動極復靜也。

第四

天地之間猶橐籥。橐籥須知鼓者誰?
動靜根宗由此得。君看放手有風無。

註:本詩在《性命圭旨》書中標明為薛紫賢虛中詩,然查薛著《復命篇》七言三十首,卻無此詩。

首句即《道德經》所謂「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橐籥即風箱,橐者外櫝,籥者內管。天地之間,猶如橐籥,而鼓動橐籥者,究為何人?使天地之間,生機泉源,連續不絕,綿綿而出。

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一動一靜,互為其根,究其動靜之根宗,實在於橐籥之出入。如一旦放手,此出入之作用即停,橐籥一停,天地間之生機亦隨之而息矣。

本詩提示橐籥為天地生機之泉源,人身之中何曾不是如此。蓋靜坐之時,一方面固須閉邪存誠,制心一處,使雜念不生,精神統一;另一方面更須後天呼吸之氣相與配合,古人每昭示風火之重要,良有以也。

仙家最重「息」字,此息在佛教天台宗分為風、喘、氣、息四個層次,仙家未嘗如此細分,但云心靜之極,其息亦隨之細微之至。蓋息隨心動,心不靜則息必粗,試看慷慨激昂之人,其息必然粗重;入定忘我之人,其息必然細微。學者苟能於「心息相依」之法,細心推究體驗,未嘗不能蒙受其益者。至於調息之法,古有數息、隨息之分,然均未能合乎道妙,唯《莊子》所說聽息法,最為上乘。昔日陳攖寧曾於杭州屏風山傳授靜功療養法,其中以聽息法獨契玄宗,更早於民國初,胡淵如先生將此法傳授於李朝瑞,李行之未幾,即進入小周天,此聽息法即心齋坐忘也。

疏:橐即風箱,籥即氣管,鼓橐籥者主人也。
    橐籥借喻為風火,為其息,鼓橐籥者即真意也。

此處是言,「凝神調息」「調息凝神」以求心息相依,神氣合一也,「凝神調息」「調息凝神」雖祗簡單八個字,但箇中卻含無限作用,乃下手法訣所在,伍柳二師所不曾泄露者,另詳《入室抉微》一書。

第五

性之根兮命之蒂。同出異名分兩類。
合歸一處結成丹。還為元始先天氣。

註:《性命圭旨》白玉蟾原詩曰:

性之根。命之蒂。同出異名分兩類。
合歸一處結成丹。還為元始先天氣。

性之根與命之蒂同出一源,在先天固說性命合一,一落後天神氣分開,則清者為天而在上,濁者為地而在下,上者離也,下者坎也,坎離者神氣也,故說「同出異名分兩類」。

性之根在乎心,心即腦海也;命之蒂在乎腎,腎即命門也,心之氣為赤龍,或曰神水;腎之精為黑虎,或曰華池。仙家煉丹,以神水入乎華池之中,則龍虎交姤,稱為合為一處。若俟機奪取其元精,加以烹煉,則可結為金丹也。

當龍虎交姤之後,子母分胎之時,自然有先天真一之氣,自虛無中來。

雖然理論如此,其實欲造此境,必先於離宮修定,然後方能水府求玄。離宮修定者,煉己持心也。水府求玄者,採藥結丹也。

同出異名四字,出自《道德經》第一章,其言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疏:老氏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其﹁無﹂字並非指﹁虛無﹂,而是無形無象之義,所謂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是也,故﹁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非斷滅義也。

有無同出而異名,﹁有﹂是妙用,﹁無﹂是本體,然體不離用,用不離體,宇宙萬象變動不居即有也,即妙用也,而其本體亦不離變動不居而別存,是眾漚即海水之義也,神氣紐結,合為一處,是為丹母,即太極也。

有也者緣起有也,無也者自性空也,二者同出而異名,而有生於無者,是言無形之氣,聚成有象之形也。

第六

先天至理奧難窮。鉛產西方汞產東。
水火二途分上下。玄關一竅在當中。

註:本詩出自李清菴《中和集》〈詠真樂〉十二首中第六首,原詩為:

先天至理妙難窮。鉛產西方汞產東。
水火二途分上下。玄關一竅在當中。
有知不有真為有。空會無空實是空。
無有有無端的意。滔滔海底太陽紅。

先天境界其理奧妙無窮,蓋先天乃指太極境界,太極則是陰陽合體,陰陽指陽鉛陰汞,鉛屬金,位在西方;汞屬木,位在東方,鉛汞相投即是金木交併,若落實於人身之中,即是凝神調息,以期陰陽交感,玄牝合一;神為火,氣為水,神藏泥丸,氣蟄丹田,火在上,水在下,故說「水火二途分上下」。圓頓子曰:苟能心息相依,神氣相搏,則玄關之體已立。

俞玉吾曾謂:內煉之道至簡至易,唯欲降心火入於丹田耳。

至於如何降心火入於丹田,仙家相傳多種法門,務求真傳,仔細體會,方克成就。

疏:先天是理氣不分,陰陽未耦,若落於後天,則鉛汞分居西東,水火不相射矣,若得明師口訣,點開心易,顛倒坎離,則水上火下,龍虎交姤,玄關一竅即見。

回本單元目錄

第七

一竅虛空玄牝門。調停節候要常溫。
仙人鼎內無他藥。雜礦銷成百鍊金。

註:本詩據《性命圭旨》記載,出自劉長生《仙樂集》,唯《道藏輯要》版卻遍尋不著。

玄牝門是指虛空一竅,雖曰虛空一竅,卻非在身外虛空之中;虛空者,不可捉摸之謂。

玄牝有時指一處,有時指兩物,本詩乃指一處,即「玄關一竅」是也。

玄關之產生,誠然是「氣發始成竅,機息復渺茫」,世人不察,以為有一竅矣,必在吾身五臟六腑,七竅八門之中,如此著相以求,咫尺千里矣。

玄關一竅端賴心息相依、神氣相守,方克顯露。故吾心當須照顧吾息,務令綿綿密密,則爐火溫溫,暖氣不絕,始得其肯綮。調停即是照顧之意,節候者時令之謂也。

仙人指修煉成就者,鼎者非身外有形之物,而是身中無形之處。古仙燒煉外丹,必假鼎爐火候藥物;修內丹者,遂假外丹名詞,譬喻吾人身心精氣。仙人身中之藥,並非金石草木之渣滓,而是從雜礦提煉而成之精華。修煉家是以水火焚煉色身,古人謂之抽鉛添汞,取坎填離。

至於如何將雜礦銷成百煉金,牽涉太廣,不能一言以盡之,請於具德師家,殷勤扣求可也。

疏:一竅即是玄關一竅,亦謂之玄牝之門,神氣之穴也。

調停火侯是指下手做功夫,要在若存若亡,勿忘勿助八字中求之,若得其妙,則爐中溫溫,暖氣不絕。

仙人鼎亦謂玄關竅,即外玄關也。無他葯者,是謂非世間金石草木之類,而是先天混元之氣也。

雜礦是指後天肉身內之﹁涕唾津精氣血液﹂,百煉金是說經水火之烹煉,遂成金晶玉質也。

回本單元目錄

第八

天機秘密難傾吐。顏氏如愚曾子魯。
問渠何處用功夫。只在不聞與不睹。

註:本詩據《性命圭旨》所載,係出自《弄丸集》,而《弄丸集》依該書標稱羅公遠所著,該集恐早已失傳。羅公遠為唐時道士,相傳曾施法術,讓唐明皇遊月宮,譜下霓裳羽衣曲。(或說葉法善或說申天師,已不可考)

天機者,不可說之謂。顏氏即顏回,曾子即曾參,二人皆為孔子門生。顏回秉賦聰明,聞一知十。《論語》載:孔子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而曾子事母至孝,日三省其身,其性也魯,魯者遲鈍也。顏回聰明絕頂,曾參則駑鈍不堪,但二人皆名列孔門,譽傳後世。

顏曾兩人當初究竟如何用功夫?致令秉賦不同之人,均能名垂千古?蓋祇在於不聞與不睹耳。

聞從耳,睹從眼,常人耳能聞,眼能見,故心馳於外境,而氣散於七竅。蓋一見可愛之人,一聞悅意之事,無不歡欣鼓舞而心動神馳矣。不幸一見厭惡之人,一聞逆心之事,則又勃然作色,瞋心大起矣。

至於顏曾二人則有目而不睹,有耳而不聞,精神內守,心不可動。《道德經》亦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若能廢耳目之用,庶幾可達《莊子》所謂「隳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也。

顏回之終日不違如愚者,默而識之也;曾子之日三省其身者,其質魯也。

顏曾二人不聞不睹之功,於千餘年後,二程兄弟亦彷彿相若。蓋二程兄弟嘗遊於青樓酒肆,人問小程見妓時如何?小程曰:「心中有妓,眼中無妓」。又問大程,曰:「眼中有妓,心中無妓」,論境界顯然大程高於小程,而顏曾二人資質縱然相去霄壤,但功夫則不分軒輊矣。

不聞不睹之功夫,亦可解釋於作功夫時,由勉強造作後天有為之守護根門,漸至於自然而然先天無為之不聞不睹,忘機絕慮。

疏:默而識之者,識其本心也,三省其身者,慎獨功夫也,三省者,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第九

聞於不聞好溫存。見於不見休驚怕。
尤貴勿忘勿助間。優而游之使自化。

註:本詩載於《性命圭旨》〈採藥歸壺圖〉上,未標出自何人手筆。

聞於不聞者,須先有不聞之功夫,然後方能有所聞也;見於不見者,須先有不見之功夫,然後方能有所見也。

初入玄關時,有耳而若不聞,有目而若不見,苟或有所見有所聞,是為後天之見聞覺知,尚未進入先天杳冥之境界;其後丹田雷響,乃聞於不聞之後;星光閃爍,乃見於不見之時。當此之際,若不溫存而起驚怕,則俯仰之間,藥物遁乎千里之外矣。

詩既載於〈採藥歸壺圖〉上,即表示此詩必然與採藥攸關,至其口訣云者,勿忘勿助也。

李涵虛曰:「神息相依,守其清淨自然曰勿忘,順其自然曰勿助」。

優游自化者,凝神氣穴,心息相依,勿忘勿助,若存若亡,心愈細,息愈微,如雞抱卵,暖氣相續。

後天造作之有功用行既捨,纔入先天自然之無功用行,由勉強漸至自然,身內生機,氤氤氳氳,優游自化。

本詩不聞不見之後,方能有所聞有所見,正與前詩不聞不睹前後呼應。

疏:聞於不聞者,不聞中親聞也,見於不見者,不見中親見也,莊子謂淵默而雷聲,尸居而龍現也巷。

本詩乃採葯歸爐之口訣,諄諄提醒學者務當注意,若不事先提醒,則恐當面錯過也。

第十

杳冥纔覺露端倪。恍惚未曾分彼此。
中間主宰這些兒。便是世界真種子。

註:《性命圭旨》原詩曰:

窈冥纔露一端倪。恍惚未曾分彼此。
中間主宰這些兒。便是世人真種子。

本詩作者據載為北宋陳希夷,丹經中記錄陳著有《指玄篇》八十一章,今已失傳。杳冥者,幽暗深邃之意,在仙家術語中,表示心息相依、神氣相抱之現象,即太極境界也。

恍惚者,神智意識模糊不清之意,在仙家術語中,表示由無意識裡,微露意識,但尚在模糊不分彼此之際,未起大明覺之時。

杳冥是由動入靜之己土,恍惚是由靜生動之戊土,在此杳冥恍惚之間,能主宰這些者,便是世界真種子,即中宮真土也。

世人未能尋求真種子,是因未明玄理,未知口訣。故不能入玄關,索玄珠,轉而尋聲逐色,心馳於外,氣亦隨之亡逸矣。

中宮真土者,宗門謂「本來面目」也,

中宮一詞,源自洛書‧九宮圖,所謂載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而五居其中也。九宮之圖,無論縱數橫數,或交叉而數,其和必為十五,乃開術數之端者也。

真土分戊己二土,己土為陰土,戊土為陽土,必合陰陽二土,方稱真土;合戊己二土,方稱玄關,己土屬靜,戊土屬動,合動靜二象者,非言玄關而何?

古今多少修道學仙者,或指身上某穴為玄關一竅,未免著相;或指一切托諸無為,不事心息功夫,則又落空。近代陳攖寧所傳玄關,最合古仙之說,既不在身內,亦不在身外,但於內外相感,天人合發處求之,纔是天地間一大秘密也。

疏:玄關之說,各宗各派,互有異同,有人不明究竟,以為南北兩宗所說不異,亦有人以為白玉蟾、李清菴、俞玉吾、李涵虛乃至閔小艮、薛心香,所泄露之玄關皆同,其實是一大誤會,即本書所示玄關與各家全然不同,學者若能虛心參訪,自可得其宗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renc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