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讀老子的《道德經》首章,發現其與《金剛經》略有異曲同功之妙。《金剛經》:「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賢聖不分種族,中國文化亦有隱藏之佛法,蓋此謂也。是故佛佛道同,萬法同歸一心。法喜充滿之餘,僅作此文以誌之。然此僅愚片面之言,故僅共參考,不足採心。余亦不敢以一介凡夫,妄測如來經中妙義。
《道德經‧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金剛經》:「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又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故形而上的大道,難以藉由語言文字的述說而顯其實相。因為實相無相,一落語文文字,便是著相。故凡諸可以訴諸言說之道,皆非常住之妙明真心實相。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是故凡可以假名安立之事相,皆非常住之事相,唯有當幻滅滅盡,形而上之道體方能顯其真如 (幻滅滅盡,寂滅現前)。例如眼前的仙人掌,乃眾緣和合而成,為虛妄暫有幻有之相,念念間生住變異,實無定相名仙人掌。但仙人掌的確存在當下之一念,乃不可否認之事實,故雖破其幻妄,而不破其假名,亦即不破空中之妙有,故了月居士曰:「所謂仙人掌,即非仙人掌,是名仙人掌。」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
《般若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空中生妙有,實乃大乘空有不二中道法門之心髓。《圓覺經》云:「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妙明真心,性淨明體,不動周圓,遍十方界,只因病者妄執,真心產生動能,乃於真空之中妄見幻花。正如太極大道本無形貌,離一切相,只其動而生陽,靜而生陰,發展出二元對立關係,乃由陰陽二基化生萬物。誠如《楞嚴經》言:「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圓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有漏微塵國,皆因空所立。」蓋此謂也。簡言之,一切法皆生於二元對立,若對立消除,物我雙泯,即得旋歸一真法界、毗盧性海,至此則理事圓融,空有無礙 ( 西哲康德亦有所謂本體界與現象界之探討,可參《純粹理性批判》。其中現象界乃唯識學中之帶質境,本體界乃現量性境)。若只一味談空,而不知常住妙明真心,則落外道斷滅,故真空中必顯妙有,如摩尼寶珠,無色無相,方能映於五色,顯了一切諸法。若謂常住真心有相可見可得,則落外道常見,故說實相無相,但此實相非同斷滅,方能顯了根身、器界與山河大地諸妙有。唯有融通空有二宗,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方與中道義相契。真空本其體,妙有為其用,此仁者不可不察。
註:《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云:「應生無所住心。」此即世尊慮後人妄解「諸法空相」同於斷滅,在在於經中叮囑佛子無住之間,還要返歸無相之實相 (即妙明真心)。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懶融禪師:「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當用恰恰無。」 此言悟後起修之功夫 ,乃依止真如本性之真空本體,生起萬行之妙用。《心經》:「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當悟到真心本性之後,就依止真心觀照諸法如實空相,於空相之中又不妄以幻修幻,廣行六般羅蜜,地地增上,漸次度除一切苦厄,淨除現業流識。《楞嚴經》:「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地盡。」一般人悟後仍需起修,不可死守無相而不生其心(妙用),否則易轉入小乘道,止於無為,而不能「無為而無不為」,如此便不能廣行佛事,利益一切有情眾生。老子云:「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即空觀(止觀法門中有空觀、假觀、中觀等一心三觀),也似《圓覺經》所提到之妙奢摩他。「常有,欲以觀其徼」則類似《圓覺經》中三摩缽提,乃假觀之以幻還修於幻之法。
註:
《圓覺經》:「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三摩缽提。」
又云「寂靜奢摩他,如鏡照諸像,如幻三摩提,如苗漸增長,禪那唯寂滅,如彼器中鍠,三種妙法門。皆是覺隨順,十方諸如來。及諸大菩薩,因此得成道。三事圓證故,名究竟涅槃。」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此即空有不二之理,前以述及,不再多加解釋。
《道德經‧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金剛經》:「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又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故形而上的大道,難以藉由語言文字的述說而顯其實相。因為實相無相,一落語文文字,便是著相。故凡諸可以訴諸言說之道,皆非常住之妙明真心實相。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是故凡可以假名安立之事相,皆非常住之事相,唯有當幻滅滅盡,形而上之道體方能顯其真如 (幻滅滅盡,寂滅現前)。例如眼前的仙人掌,乃眾緣和合而成,為虛妄暫有幻有之相,念念間生住變異,實無定相名仙人掌。但仙人掌的確存在當下之一念,乃不可否認之事實,故雖破其幻妄,而不破其假名,亦即不破空中之妙有,故了月居士曰:「所謂仙人掌,即非仙人掌,是名仙人掌。」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
《般若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空中生妙有,實乃大乘空有不二中道法門之心髓。《圓覺經》云:「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妙明真心,性淨明體,不動周圓,遍十方界,只因病者妄執,真心產生動能,乃於真空之中妄見幻花。正如太極大道本無形貌,離一切相,只其動而生陽,靜而生陰,發展出二元對立關係,乃由陰陽二基化生萬物。誠如《楞嚴經》言:「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圓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有漏微塵國,皆因空所立。」蓋此謂也。簡言之,一切法皆生於二元對立,若對立消除,物我雙泯,即得旋歸一真法界、毗盧性海,至此則理事圓融,空有無礙 ( 西哲康德亦有所謂本體界與現象界之探討,可參《純粹理性批判》。其中現象界乃唯識學中之帶質境,本體界乃現量性境)。若只一味談空,而不知常住妙明真心,則落外道斷滅,故真空中必顯妙有,如摩尼寶珠,無色無相,方能映於五色,顯了一切諸法。若謂常住真心有相可見可得,則落外道常見,故說實相無相,但此實相非同斷滅,方能顯了根身、器界與山河大地諸妙有。唯有融通空有二宗,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方與中道義相契。真空本其體,妙有為其用,此仁者不可不察。
註:《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云:「應生無所住心。」此即世尊慮後人妄解「諸法空相」同於斷滅,在在於經中叮囑佛子無住之間,還要返歸無相之實相 (即妙明真心)。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懶融禪師:「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當用恰恰無。」 此言悟後起修之功夫 ,乃依止真如本性之真空本體,生起萬行之妙用。《心經》:「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當悟到真心本性之後,就依止真心觀照諸法如實空相,於空相之中又不妄以幻修幻,廣行六般羅蜜,地地增上,漸次度除一切苦厄,淨除現業流識。《楞嚴經》:「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地盡。」一般人悟後仍需起修,不可死守無相而不生其心(妙用),否則易轉入小乘道,止於無為,而不能「無為而無不為」,如此便不能廣行佛事,利益一切有情眾生。老子云:「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即空觀(止觀法門中有空觀、假觀、中觀等一心三觀),也似《圓覺經》所提到之妙奢摩他。「常有,欲以觀其徼」則類似《圓覺經》中三摩缽提,乃假觀之以幻還修於幻之法。
註:
《圓覺經》:「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三摩缽提。」
又云「寂靜奢摩他,如鏡照諸像,如幻三摩提,如苗漸增長,禪那唯寂滅,如彼器中鍠,三種妙法門。皆是覺隨順,十方諸如來。及諸大菩薩,因此得成道。三事圓證故,名究竟涅槃。」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此即空有不二之理,前以述及,不再多加解釋。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