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典出《大佛頂首楞嚴經》。在楞嚴會上,世尊開示生死的根結由六根(六賊)攀緣而成,因此要逆向操作返源成解脫,也必須從六根下手。就像一條繩子打了六個結,解結當然也是從這六個結來下手。而這解結的中間,就像拉開蝴蝶結一樣,只要隨便拉開一個根結,其他所有的根結也會跟著散掉,而回復到原本的不打結的狀態,這就是六解一亡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 的精神所在。因此,世尊為了開示阿難以及縮婆世界的末世眾生,因此請了楞嚴會上已證圓通的二十五位聖者來報告自己的修行法門,每位聖者都代表著不同法門的修持。而這二十五圓通,依照修行的方式,分別是:

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

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七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根大、識大

所謂六塵的修法,乃在塵境上下工夫,在勘破此塵境的虛妄不實、當體不二。例如著名的白骨觀、不淨觀以及其他觀想法門,都是色塵的修法。至於六根的修法,則和六塵不同,六根的修持方法不在外界塵境上下功夫,但是又不能離開六塵而修。所謂「根」的意思,就是「根源」,也就是我們認識外界塵境的那個根源。例如眼根修法,就是眼睛雖然看著外界的色塵,但是不去分別外境,而是返觀自己能觀的那個東西(根源)。例如楞嚴經八還辨見中,開眼見明,閉眼見暗,不管或明或暗,或通達或阻礙,都是外界的塵境,但是能看的那個東西不屬於明,也不屬於暗,也不屬於通達,也不屬於阻礙。就像是一個電影銀幕一樣,不管什麼影像都能夠投射其上,就算是沒有光線投射一片黑暗,黑暗也還是一種「黑暗的影像」,但是這個電影銀幕本身卻不屬於任何影像。而眼根的修法,就是外能看見任何影像投射到自己眼中,但自己卻不去分別這些影像有何差異,反而藉由這些影像的出現,反觀能夠呈現影像、如如不動、無有邊際的那個電影銀幕。因此色塵修法注意力是放在影像上,眼根修法的注意力則放在銀幕上,定止其中(耳根亦同,耳根也像銀幕,能夠呈現任何聲音(動相),也可以呈現「沒有聲音」的相(静相),但這個銀幕本身部是任何聲音,也不是沒有聲音,他離開了動靜二相,耳根法門就是假借外界的聲音的交替襯托出銀幕的存在,返聽那個不屬於有聲無聲,但卻能呈現一切聲音的銀幕)。至於六識修法,識就是「認識」(to know)的意思。例如當我們眼睛看到一顆蘋果,我們就會認識到它是紅色的、是圓形的,而這種認識的作用隨著外境的變遷,也是空生空滅,無有體性,這就是六識的修法。而在楞嚴經中,點出了根的修法優於識的修法,提示「捨識用根」、「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的觀念。因為識性虛妄,其體性了不可得,而萬法的「根源」(也就是妙淨明心、本來面目、如來法身)則是湛然常住、圓裹十方三世的。而根的修法中,又以「耳根」尤為應娑婆眾生之機。因此佛陀請文殊菩薩選擇圓通,文殊表明「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而獨選耳根。

以下摘錄楞嚴經原文來探討耳根圓通法門。

《楞嚴經‧卷六》: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這裡提示了一個大重點,就是觀世音佛教導觀世音菩薩入三摩地的方法,是從「聞」、「思」、「修」來進入。所謂聞思修,不同於我們一般讀經的聞思修,一般的聞思修是指聽到佛經的道理,並加以思考其義理,再付諸實行,落實於生活中。但這裡的「聞思修」,乃是聽聞外界的聲音(),不管聽到有聲音還是沒聲音,不管聽到風聲還是雨聲還是小孩哭鬧聲,要去思惟這個能聽的是什麼()?思惟好像有個一可以呈現任何聲音(沒聲音也是一種聲音)的電影螢幕,但這個電影螢幕又不屬於任何聲音。而且這聲音不管從四面八方甚至是隔著牆壁傳來,我都能夠聽到,而且各種聲音不相留礙(例如雨聲不會阻礙我聽到汽車引擎聲),顯然這個能聽的螢幕本身周遍法界,融攝萬法,而且不相留礙。於是,藉由聆聽外界的聲音或沒聲音的交替,反而呈現出這個不屬於任何聲音但又離開不任何聲音的銀幕(聞性、自性),於是我將注意力返聽這個沒聲音的螢幕(自性),並定止其中,便能進入三摩地的定境中()。以上就是聞思修,入三摩地的義理與修持方法。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

起初,我開始聆聽外界的聲音,有聲音聽到有聲音,沒聲音也聽到沒聲音,找到了能夠呈現一切聲音有無現象但又不屬於任何聲音或無聲音的那個自性銀幕,於是返聽自己能聽的那個聞性,便進入了自性法界之流(入流:進入自性法界之流),此時由於我專心定止在自性中,而不注意外界的聲音,所以外界所聽到的聲音漸漸消失,只剰沒聲音的靜相(亡所:亡失所聽到的聲音)。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外界所聽到的聲音既然已經寂滅,只剰沒聲音的静相,但静相也還是相,不是自性,於是我便反思能夠知道這是個静相的「那個」是什麼?也就是「那個」銀幕將靜相呈現出來,於是便捨離静相,返聽能夠呈現静相的那個自性。於是乎,那個銀幕既然不屬於聲音也不屬於無聲音,當我返聽時,便超離了動相與静相,不是有聲音也不是沒有聲音,動靜二相便了然不生。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如此一層一層增進修行,能聽到的和所聽到的這兩個對立頓然銷融(聞、所聞盡),沒有能聞也沒有所聞只剩一個圓滿的覺照,但這個覺照卻又能夠聞盡十方虛空一切音聲而不住(盡聞不住)。不過有覺和所覺得境界還是二元對立。最後連這個覺照和所覺照的境界的對立又再度銷融(覺、所覺空),達到一切空寂圓滿的境界(空覺極圓)。但執著於這個空相還是執著,最後連這個能空的東西和所空的境界也超離、銷融了(空、所空滅),一切世間生滅的現象都得以超越,便回歸如來大寂滅圓覺海、登解脫妙莊嚴域(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忽然,一切境界的對立都完全消融,十方世界所有時間空間都合成一體,證入了本來面目,因此獲得了兩種殊勝的功德,實證到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的境界,體驗到原來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體同圓。因此能夠上與十方諸佛心心相印,同一慈力,下與六道一切眾生一同悲仰。此因無他,全為十法界皆是一心所造之理。


以下另錄文殊菩薩選擇圓通的部分段落以供參考,不另解說。

《楞嚴經‧卷六》文殊菩薩曰:
  

   我今白世尊

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體      清淨在音聞

欲取三摩提      實以聞中入      離苦得解脫

良哉觀世音      於恒沙劫中      入微塵佛國

得大自在力      無畏施眾生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寧      出世獲常住

我今啟如來      如觀音所說      譬如人靜居

十方俱擊鼓      十處一時聞      此則圓真實

目非觀障外      口鼻亦復然      身以合方知

心念紛無緒      隔垣聽音響      遐邇俱可聞

五根所不齊      是則通真實      音聲性動靜

聞中為有無      無聲號無聞      非實聞無性

聲無既無滅      聲有亦非生      生滅二圓離

是則常真實  

又云:

大眾及阿難      旋汝倒聞機
反聞聞自性      性成無上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renc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