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短如浮光掠影,在虛幻無常的境相中,人們就算費盡心機,又能夠把抓到些什麼呢?縱使積聚萬貫家財,總抵不過無常與死亡的逼迫;縱使勤加保養,身體還是一天比一天衰老。人們總是懼怕失去,因此不斷積聚,但是越是積聚,肩上的負擔卻一天比一天沉重。尚未擁有的,人們總是強烈渴求;已經擁有的,也懼怕這些財寶、親友、愛人、名利、地位、美食有一天離我而去。無奈是抓得越緊,執著越深,捎來的煩惱與痛苦卻也越重。

這是個什麼樣的心態呢?窺探這種心態的底層,其實是顆「缺乏」與「不安」的心。雖然表面上風風光光,穿金戴銀,但是心中卻有著深深的懼怕,懼怕這些東西有一天我會失去。當你心中出現這種想法,你的生命就注定落在貧窮與困乏的窠巢中。而這卻怨不得人,因為這是你自己的深層意願,也就是你自己選擇的生命。我們的心,其實具有創化屬於自我的世界的能力。雖然大多人表面上都渴求幸福快樂,但這意味著我們的心態呈現一種「缺乏與不安」的景況,因為心中缺乏幸福快樂,所以我們才會渴求幸福快樂的永恆存在。但是這份缺乏、貧瘠的心靈,卻又會轉而創造出屬於我們的貧瘠生命。於是眾生便永遠在不足與匱乏的世界裡輪轉。說這是業力也行。什麼是業力?業力說穿了就是心力、就是心的軌跡。

《華嚴經》云:「一切唯心造」又云:「如是思維,則如是顯現。雖然我們的表層意識渴望幸福快樂,但是我們潛意識 (深層的心) 卻顯現出貧乏的景況,如果說淺層的意識有一分的力量,那麼深層意識的力量大概有一萬分左右。所以真正創造自我世界的,當然是深層的心。所以當我們的貪慾熾盛,欲求不滿,我們的心就更加貧瘠,因此就會創造出貧困的果報與世界。所以慳貪到了極點,縱使生前家財萬貫,死後也必然要墮入餓鬼道,生在一個連飲食都不得飽滿的極度困乏的世界。其實餓鬼道,只是我們那顆貧瘠的心所變現的影像罷了。


不如放下吧!不如佈施吧!我說。因為真正的富足,是付出而不是佔有。舉例來說:路人甲佈施給路邊的乞丐乙1000塊錢。那我們會認為路人甲還是乞丐乙比較有錢?當然是路人甲。甲因為富足,所以方能給予和付出;乙因為缺乏,所以接收、積聚。因此,我們得到了結論,富足的心靈,在於能夠付出,在於能夠捨得。當你越能佈施,你的心靈就越是富足,於是富饒的生命世界必然就會向你顯現。古語說:「捨得,捨得,能捨就能得。」道理就在這裡。

佈施,並不一定專指錢財。佈施錢財得富足,佈施知識、世間法得聰明,佈施佛法得智慧,佈施醫藥的健康,施予眾生無畏,則獲得安樂。以上屬於外佈施。你說,我沒錢!所以沒辦法佈施錢財。這是否意味著我無法藉由佈施得到富足呢?其實,佈施佛法、世間法難道不會獲得財富上的富足嗎?我想也是會的。舉例來說,一個眾生聽了你所佈施的佛法之後,打開的原本慳貪的心,開始懂得去佈施,因此獲得富足的生命,你不也是間接使其富饒嗎?所以證明法佈施無法獲得財佈施的果報這種想法,恐怕有點站不住腳。

至於內佈施,那範圍就更廣了。佈施之所以在六波羅蜜中居於首位,也正因為其能總攝一切法之故。《金剛般若般羅蜜經》照理說是談論大智慧到彼岸的法門,為什麼經中卻大談特談佈施的重要性?大家可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其實徹底的放下就是徹底的佈施,因此,禪宗可謂是將佈施發揮的極為透徹的宗門。把心中一切的貪、嗔、癡佈施盡淨,便是無上持戒般羅蜜,因為無戒可犯,自然而然活在戒律中,從心所欲而不踰矩。不斷的佈施,本身就是精進般羅蜜,精進就在佈施當中,沒有離開佈施而能有的精進的道理。一切外境都將其佈施盡淨之後,萬境外緣不染其心,一切榮辱猶如夢幻,自然無忍而無不忍,便是無生法忍,也是忍辱般羅蜜。既然於一切外相均能佈施而不染,其心自然如如不動,這不是無上大禪定是什麼?體證了無相佈施的奧義,不住於相,亦不住於不住,無所住而生其心,這自然冥契了般若般羅蜜的旨趣了。如此看來,佈施一法,便統攝六度萬行,所以金剛經特別強調佈施一法。

有趣的是,同樣的一件事佈施行為,以不同的心態佈施,果報的差異卻是極其懸殊的。所以《金剛經》提到:「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耶穌也教導我們:「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這是什麼原因呢?平平佈施一萬塊錢,為什麼有相(著相)佈施和無相佈施的果報會差異這麼懸殊?其實秘訣還是回歸到,這個世界是我們的心所顯現、所造。當我們抱持著為了要獲得福報、為了要昇天、為了要修行菩薩道、為了博得對方感恩回報、為了要創造富足人生的心態來佈施,也就是「有所求」、「有目的」的有相佈施,其實裡面就隱藏了「我不足」、「我缺乏」的暗示訊息在裡面。因為我有種種的缺乏與不足,所以我才會「有所求」,才會「有目的」。因此這種缺乏的心態,與佈施的富饒心態兩相抗衡,正負兩股力量抵銷之後,所剩餘的福報就只有一點點而已。所以永嘉大師《證道歌》云:「著相布施升天福,譬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相反的,無相佈施由於無所求,由於施者也空,受施者也空,佈施物也空,一切法象本自空寂,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世界一如,心量廣闊包容宇宙太虛,因此果報福德也是無邊無際(畢竟成佛是最殊勝無邊的果報了,而事實上又無成佛與不成佛,一切平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因為畢竟的佈施,就是畢竟的放下,《楞嚴經》云:「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正示此理。


《六祖法寶壇經》提到:「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其實我們的心,本自圓滿具足,十法界、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數無邊眾生,皆不離此心,皆是自心之所顯現。也祝願大家,找到自心中清淨圓滿的如來寶藏 (《法華經》以垢衣藏寶珠譬喻之),於是每個眾生都本來富足,不假外求,便能永遠脫離貧乏的世界,回歸本來清淨圓明的家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renc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