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論篇

黃帝問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這一句話教材上經常講,但是后邊的文字,幾乎就沒人看/沒人講,看不懂/講不通。這一篇文章要是讀懂了,則對于元氣學說和其它門派的差別,對錯,也就明白了。
--只要是熱病,都是傷寒(真陽元氣被寒邪所傷) 但是並非西醫所認為的傷寒杆菌引起的病 瘧疾 霍亂 瘟疫等病,而是人體被寒邪所傷造成的氣血凝滯/閉塞而不行,此即為寒。但是並非一定要著涼或被涼風吹著了。冬天受寒,夏天不受寒,絕對沒有這種事。一個正常人絕對不會無故發熱,這是因為人體真陽元氣的特點是:藏德不止,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只要寒邪阻礙真陽元氣在體內營運/在體內對于它來將屬于異物的東西,人體就會振奮起真陽元氣來破除驅趕這個異物,在這個過程中真陽元氣發出來就表現為發熱。人活一口氣就是這個熱氣,這個熱是不能隨便亂清除的。我們只能幫助熱氣而不能幫助寒氣。
人體被寒邪所傷,它就是敵人,敵人才傷我們,這個時候是幫自己還是幫自己呢?本來寒邪傷你你還幫著寒邪傷害自己,把自己買了還幫別人數錢,人傻不傻,這叫釋邪攻正。

-“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聞其故。” 就從這兒引出傷寒論,何謂傷寒?就從這兒開始講。張仲景寫傷寒論,就是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上寫出來的, 黃帝內經的內容太多,他寫的少了一些,簡單一些, 容易一些讓人易學難忘。 “或愈或死”-這個病或者能夠痊愈,或者加重死亡。死亡就是因為元氣虧虛的原因;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為什麼要想活必須十日以上, 十二日十三日(六經, ,一乘以六等于六天,一陽來複就是七天,二乘以六等于十二天,二陽來複就是十三天)這是為什麼呢?學習傷寒論之前,先要把一二三四五六日搞清楚,按經脈來講: (太陽一日--陽明二日-----少陽三日──太陰四日----少陰五日---厥陰六日)。
六經對無病的健康人來說,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研究它的前提必須是病患,和陰陽五行一樣,這兒的“日”就是代表這些經脈的代名詞。而且它的循行規律和疾病的傳變規律,一般都是1-2-3-4-5-6這樣來循行傳變,但是這裡面又有虛實正邪的對比變化,並不是從一次序傳到六這么簡單。或是太陽一日-----少陽三日---厥陰六日,或是太陽一日-----少陽三日──少陰五日,或是少陽三日少陰五日,或是少陰五日-----少陽三日,就這么來回的變,這個就是上中學學過的排列組合,在這兒怎么講呢?足太陽和足少陰相表裡如果太陽受邪,受了大傷一下子就表現為少陰証,這個就不按經逐日傳變了,一下子直中少陰;陽明受邪一下子直中太陰; 少陽受邪一下子直中厥陰;經過正確治療后,病情恢復時:厥陰一下子轉入少陽,不必非到少陰太陰; 少陰一下子轉入太陽;太陰一下子轉入陽明;特點就是如果說開始沒有大病時。氣是:三陽經為表為寸口。主運作表現為臟腑真陰的作用;三陰經為裡為人迎,主收藏陰主收納,如同倉庫,表現為真陽元氣丹田的作用一步步地講厥陰存的元氣量最大,少陰次之,太陰更次之從裡到表逐漸減少越來越淺。但是你不能說太陽的氣最虛。雖然太陽受邪使之變虛了,但是后勁很足,后邊五經的氣很足全力支持太陽抗御外邪內患,只是在太陽經這兒表現。到了第二天應該傳到陽明經,但是沒傳到了第七天以後就好了,為什麼?太陽經受邪以後,后邊的五經沒有受邪,而且氣很足,在未來的六天之內他還在運化,而且氣越來越足就將邪氣從太陽經頂出去,這就叫“ 不了了之”,沒有用藥物去治療,疾病就好了。所以經常說感冒以後,吃藥物/不吃藥物,基本上都是六七天痊愈。這說明你元氣尚足,身體素質還算可以。在這個年頭裡你要是感冒了找不到精通道統中醫的醫生,你什麼藥都別吃,熬過六七天就好了。如果你一吃藥,一下子把一個太陽病,變成了陽明/少陽病,如果用藥再狠一點一下子直中少陰。病情越來越嚴重都是庸醫給造成的。

外邪入侵太陽經與內寒被驅趕到太陽經所表現的症候都是一樣的為: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但是現下你很少見到這種情況,只有青春期以前的 元氣比較充足的兒童可以見到。只要是元氣虛弱的 體弱多病的 有性生活的 元氣消耗極大的人幾乎就見不到經典的太陽病的表現了。何故?因為用藥物把內寒驅趕入太陽經后透過發熱發出去的過程中,裡邊還是空虛的呢﹗就不可能像元氣充足時,太陽受邪時候的表現:高燒。這個時候即使發燒也是上半身比下半身熱,有一個病患電話中說:發燒了T38。5度 上半身比下半身熱,我說還接著吃四逆湯吧﹗把內寒繼續往外趕吧。但是如果一身手足盡熱時,就要按照無汗麻黃湯,有汗桂枝湯。然而內寒往外趕的時候用“無汗麻黃湯,有汗桂枝湯”的機會很小,這是因為裡邊很虛的時候你就不能用發汗解表的方法,只能是繼續鞏固裡邊,這是傷寒論的最基本的要點, 這也是元氣從表到裡治療的特點。這個“ 裡”即是三陰經,是后勤保障。前邊三陽經在浴血奮戰,后邊的三陰經后勤保障有力能給三陽經提供充足的彈藥,那么勝利指日可待。如果三陰經虛了,就要吃敗仗。 前線雖然有人,但是你沒有彈藥糧草,你再落井下石給一日3─5次地用寒涼藥,前沿陣地的僅存士兵都得死翹翹。大片國土淪喪是必然的。

為什麼是十日以上呢?這一下子走過來就是六天,到了第七天就是一陽來複;從這兒營運一周回來就是一陽來複。一陽來複,陽氣比較弱。再走一圈,就是二陽來複;又走一圈,就是三陽開泰,到二陽 三陽時的陽氣比較足,這個病就向愈,即快好了。熱論篇先給你說這么個宗旨。而且疾病痊愈就是這個原理。它只要能走一周(一周就是東南西北中)運化,而且還要吃飯,元氣日增病邪日退。

 岐伯對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巨陽,就是足太陽/督脈,而且這個經脈是合併在一起走的;其脈連于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風府(風,生發),生發之地。巨陽,就是要生發,故提及風府。一般元氣充足的人感冒了扎一針風府,陽氣就生發起來后,感冒就好了。但是元氣虛弱,身體差的人,你不論怎么扎都白費勁。(氣,生發 生長屬陽) ;“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人之傷于寒--三陽經有病,發熱再劇烈,也不會死人,因為它還有三陰經做后盾。故發熱時,如果是表被邪氣所困,就用開太陽之法“無汗麻黃湯,有汗桂枝湯”邪去熱退, 《靈樞經》雲︰“令左屬右,其氣故止。” 熱雖甚不死─所以元氣比較充足的小孩發燒,你就是不治讓他躺到那兒7天左右就退燒了。若果你去醫院一用消炎/清熱的藥物退燒,越退燒, 燒越高一直到將本次派到前線作戰的元氣消滅光為止,這孩子的燒也就退了但是人也就傻瓜了,雖然這兒寫著“熱雖甚不死”,但是眾多醫生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對于鮮活的生命,毫不吝嗇地進行嚴酷的摧殘,一見發燒就清熱/退熱,樂此不疲,結果使病患兩感于寒,病情危重。 (兩感于寒,既三陽經和三陰經,兩類經脈同時受到寒邪所傷。)為什麼兩感于寒一定是用陰寒藥退熱所致呢?而不是病患自己本身病情惡化繼續往裡邊加重呢?絕對不會的﹗因為“熱雖甚不死”就憑借這一句話就行啦。作為醫生只要你不給發燒病患亂用寒涼藥,他的病情就不會加重。否則一定兩感于寒,把寒邪由陽經引入陰經了。你要是不管他,用捏脊/刮沙都行,絕對不要用寒涼藥物就行。  

“其兩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那么一下子傷寒兩感于寒,快要死啦。有的病人元氣消損的還有一點時,藥物用對了還能活;如果用不對繼續用寒涼藥老辦法治療下去,你一看,越治越燒, 越燒就越用寒涼,那么病人一定不免一死(舊上海中醫兒科專家徐小圃的幾個兒子都死于發燒誤用寒涼兩感于寒) “熱雖甚不死”,這句話非常關鍵,把它背誦下來,是論文的論點/論句。

帝曰︰愿聞其狀。---這六日每個經的病有什麼症狀呢? 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
---“傷寒一日,巨陽受之”,--這不是第一天怎么樣,傷寒先傷到第一層/第一日/巨陽,但是並非一日一受病,太陽受病則“故頭項痛,腰脊強。 ”因為太陽經循行于此,所以頭部項部很疼痛,腰椎甚至整個脊椎的活動都很不靈活僵硬而且很疼痛。(所以說學習傷寒論必須先學習黃帝內經,否則如同在騰雲駕霧。黃帝內經精通到位了,傷寒論才能學通)

“二日陽明受之”---第一日太陽病治壞了引邪侵入第二層陽明如果這個人很壯實,病就不會到陽明。只有元氣大傷,才會使邪氣進入第二層陽明;“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于目,故(所以)身熱(陽明主肌肉)目痛而鼻干,不得臥也。”---即言第二條經脈受病;由於陽明主一身肌肉,故渾身發熱,這個熱是實熱,此為陽明實證; 不得臥也--這個是太陰病

“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于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臟者,故可汗而已。“--- 此時可以借助三陰經的后勁,發一下汗,將陽氣從三陰經的倉庫中調出來振奮一下,將邪氣從三陽經發出去, 發出去就停止,既可汗而已,病去藥止,別發個不停,那樣人受的了嗎?

“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于嗌,故腹滿而溢干。”---腹部脹滿,是太陰病的主証 ; 

“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所以太陰病一般口不渴, 腹部脹滿,濕氣重,用理中湯/附子理中湯。 少陰病,口渴而燥,舌干,用四逆湯, 口渴與否一般用于太陰、少陰鑑別診斷中。有夾雜証則,另當別論。

“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于肝,故煩滿而囊縮。”---厥陰主生發, 生發營運不起來時,就一定滿。真精不足全是熱,就煩,虛陽外越了﹗滿,並非-腹部脹滿,而是全身都滿 憋 脹,疏理不開,但是煩滿不是氣足,因為還有囊縮(最起碼也陽痿了)

附):所主病,就是那一個臟腑的病;所生病,病從那兒生/從那兒生將陽氣生發起來驅邪外出。首先要知道源頭,如何判斷呢?“神客在門”正氣和邪氣足同一條路。 正氣 邪氣在那兒,沒病的時候,什么都沒有,一旦生病,陰陽 五行 六淫 六氣一下就顯出來了。出現那一個症狀就是那一條經的病,非常準確。按照這個去治療就行,作為醫生你沒有道生的功夫,最起碼要有背書的功夫。你把這些書全部背下來,然後去一對一地臨床,這樣一來什麼都明白了。主証清楚了,這個是什麼証?從哪兒來?根源在那兒?標 本 中氣都是什麼?只要把這些問題全部弄清楚了,一切都會迎刃而解。沒有治不好的病,除非他生機全無,元氣殆盡,將要死亡,甚至將要死亡的還能救活幾個

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
傷寒一日,頭項強痛,痛既是熱;二日陽明受之,身熱;三日少陽受之,脅脹痛,寒熱往來,亦發熱。但是可以用發汗的方法因為只是三陽受病,未入臟故也; 四日太陰受之,因為不營運故滿,太陰脾精不足,所以胃就發出燥火即熱;五日少陰受之,口燥,舌干而渴亦即熱;六日厥陰受之,煩滿即熱;所以“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寒,氣閉塞而不行也。 榮衛不行,五臟不通何故? 氣閉塞而不行也。寒邪凝滯,並不是冰冷,傷于寒也。那瘤子是最嚴重的。 瘤子被消滅完了一下子精也就沒有了也沒有力量了。只有精氣足元氣才足,少陰才足儲藏足了厥陰才能生發;太陽主表,“表”並非表面,乃疏通之意,為陽,就是它行 通 走的力量最大這就叫太陽主“表”表=熱。但是不是說一定在表面上運做 營運。如果喝了涼水使胃裡邊涼了身體就透過產生熱量使水變熱為37度+/-,這兒就體現了太陽的作用。所以這個太陽主表,此“表”是指陽 熱 走的最快,通行力量最大。

 “其不兩感于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七日,一陽來複,第六日,到了厥陰,第七日,重新走到太陽經。病勢就弱了,衰少了;八日陽明病衰(疾病減輕了),身熱少愈(熱退了);九日少陽病衰(疾病減輕了),耳聾微聞─病患能微微聽到聲音,所以治療幻聽 耳聾 重聽等耳病就用恢復元氣的方法,因為這些病都是元氣衰少所致使,別都讓他門去耳鼻喉科去;十日太陰病衰(疾病減輕了),腹減如故(-腹部脹滿減輕/消失),則思飲食(想吃飯了),腹部不脹,則思飲食,所以說,許多疾病看起來,好像是加重了,但是病患想吃飯了這就是比前期好了一步,其他症狀不管,想吃飯就行。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不口渴不脹滿了不憋的慌不難受了),舌干已而嚏(吃一段時間的四逆湯,就開始打噴嚏,流鼻涕。接著吃附子由50克加到100克,重病患治療過程中開始能打噴嚏,說明元氣開始恢復,已經能力發丹田了,說明病患有勁了;病危的人連打噴嚏的力氣都沒有了),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病邪逐漸衰減。大氣淤滯最深的 令人恐懼的 巨大的寒邪。也就是最深層次的病,就像剝洋白菜一樣,一層一層地剝掉,即使最後剩一點也很容易剝掉,而且到了厥陰,病邪去淨,生機也就恢復起來了。否則,病不去,生機不起。。真正地全好了再往下就到了太陽經(第十三天)。所以前面的問題“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這兒就回答了

 帝曰︰治之奈何?(黃帝問:怎么治療呢?)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臟脈,病日衰已矣。(岐伯回答說:就用藥物激發元氣,先把閉塞的經脈通暢,經脈通暢后,氣血就能調和, 氣血就調和后借助自身元氣的力量來驅邪外出。所以咱們不是用藥驅邪外出而是先使經脈通暢。 氣血調和。 經脈通暢。 氣血調和了之后因為“神客在門”所以正氣就能裹挾著邪氣外出“神氣出入之會”。治療疾病時你不要去管別的,就老老實實地經脈通暢。 調和氣血就行。就沖著這個“治之各通其臟脈” 。所以你治療疾病時就不治臟腑“心 肝 脾 肺 腎”;而是治“東”“南”“西”“北”“中”。你一說臟例如心臟 肝臟,這是什麼東西:而你一講 “東方”,那就是肝臟及其所主的一系列所有相關東西的問題,東方所主的全都有,包含在裡邊就這么治療疾病。 “治之各通其臟脈” 就行。經脈是包羅萬象的她所主經脈的作用是什麼?就治療這一類病;千萬不要治療什麼疾病,就用什麼藥,沒有那種便宜事,西醫它把人看簡單了,以為是給機器人看病。如果說人就這么六經,一分類后就是這么六種病,然後你就用六種藥就行了,實際它還有陰陽 表裡 虛實 寒熱 氣血 津液 邪氣正氣呢?怎么可能只用六種藥就行了呢﹗)  
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 (一二三少陽含少陽以前此時,三陰經未受邪,,三陽經受邪就可以用發汗的方法,就算做清熱吧,但是它也沒有銀翹解毒丸散類的東西,道統中醫所用之藥都是把經脈通暢后讓邪氣往外走;你用銀翹解毒丸散類的藥物,這是什麼東西,它把經脈堵住 讓裡邊的邪氣出不來 , 把人體由元氣變化產生的驅邪氣的熱量給它清掉,助紂為虐,殘害百姓,將表証變成裡証。這不能說是你把病治療痊愈了,只是說你把這個勢頭壓下去了,我們呼吸科的問題已經圓滿解決,剩下的是心臟內科和內分泌科的我管不了,這不是缺德嗎﹗)
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驅除寒邪服用四逆湯之后,開始拉稀了,但是不許你用巴豆/大黃/芒硝等瀉藥。這兒的意思是,三陰病可以用瀉泄的方法治療,三陽經受邪就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 泄,並非用巴豆/大黃/芒硝等瀉藥。所以說“寒之”“涼之”是用恢復元氣的方法疏通經脈,而不是用寒涼藥,不要以為就那么簡單,覺得寒就是冬天 冰冷 寒涼人得了寒症了,這跟國小生有什麼區別呢?頭腦就太簡單了。寒,也用四逆湯一類的熱藥,因為腎主寒,北方 熱則寒之, 此“寒”是指用北方的力量作用去治療這個病就這么個意思,而不是用寒涼藥。臨床上慣用寒涼藥有幾個病患是徹底治愈了,自己想一想:雖然症狀消失了,但是病患的脈象恢復了沒有?體質好轉了沒有?造成其它病症沒有?病患一去不複返,是治愈了不複返,還是去了酆都城十八大殿不複返?要是能返回來,說明你下的藥還不狠,不錯﹗五十步笑一百步嘛﹗)

帝曰(黃帝說)︰熱病可愈,時有所遺者(大病去了但是還有小病經常不斷,臨床上常見:大病愈后精神好轉,但是一會發熱感冒;明天身體不舒服后天這兒又起個疙瘩那兒又起個包),何也?(為什麼呢?)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用的藥太猛了,一下子將病趕出去了,而不是慢慢地來治療, 慢慢地治療是什麼?如:桂枝300克白芍200克誰敢用?張仲景就敢用,如何用?煮好后分三次服用。一服未解,繼續二服, 二服仍未解, 繼續三服,就是這樣的他一點一點來,但是他是針對病情來的。不像咱們有些人,也是針對病情來的,附子3克小病去不掉,大病繼續熬著。你要處方藥量都用對了才行。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用的這個量不大不小,一步一步來,病去藥止)故有所遺也(所以就有所遺病)。
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谷氣相薄,兩熱相合, (為什麼?疾病一下子去掉了,人也就衰弱了,臟腑功能還沒有恢復起來,元氣還沒有鼓動起來對吧﹗那么你在吃飯的時候,有的地方氣不夠用,那兒的經絡道路就必然還有所堵塞,這又新生出一點堵塞即寒,這一來身體又要產生一點熱來去寒,只要發熱就是因為寒邪閉塞) 故有所遺也。(有所遺漏的意思,后邊慢慢治療不就很好辦嘛﹗)  帝曰︰善。治遺奈何?岐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矣。(分別陰陽五行六經 辯清虛實逆從,分別調治)  

帝曰︰病熱當何治之?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複,多食則遺,此其禁也---這就是治療疾病期間的禁忌,犯了這個禁忌就會如何如何…。。(岐伯就舉例子說吃肉類食品營養價值高就能使身體很快復原,但是吃肉類太多,就會使胃腸的負擔過重,此時大病初愈,元氣不足吃的好東西太多,超過病患的消化能力,這又不是造病嗎?用文盲都知道的事情吃飯來打比喻,淺顯易懂,又又十分恰當,聖人多么仁慈呀﹗真的要很虛的話,就會食不下,食則吐蛔,拿素餅給他吃一點點就行了。有點動靜就行。經脈篇“灸則強食生肉,緩帶披發,大杖重履而步” 灸完以後是否強壯了,馬上就可以多吃了?當然不是。灸完一定還是虛,因為陷下則灸之。陷下即是大傷 大虛 經脈不通。這個時候吃下去藥物胃腸都吸收不了。那也就談不上通經脈了。此時只能用灸法:直接用艾柱燒關元 中脘 膏肓 肺 大椎之類的穴位,用艾火的熱量直接強行通經脈, 經脈通了,那才是疾病痊愈的基礎呀!吃藥治療疾病,欲以微針都是干什麼呀?都是通暢經脈, 調和氣血,沒有別的作用。這藥治頭。那藥治腳,全是胡扯;你就是牙痛打青黴素也要全身營運嘛﹗這個藥物能專門治療什么病的邏輯就完全是錯誤的,極其荒謬,沒有的東西你硬說有,那就害命坑人,就這么個道理)

帝曰︰其病兩感于寒者,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相比較怎么樣呢?)   岐伯曰︰兩感于寒者,(有下面的表現就是兩感于寒,而且 是互為表裡的兩經同時感受邪氣, 一陰一陽,一表一裡俱病,絕對不會是不相干的兩感。 一上一下,一內一外,一升一降,全部都是相通的)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太陽)口干而煩滿(少陰);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不欲食(太陰)身熱,譫言(陽明),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少陽)囊縮而厥(厥陰)。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病至厥陰的時候就會死亡, 厥陰含蓄少陽主生發, 厥陰與少陽相表裡, 厥陰這兒完了,少陽生發,呼地一冒就死亡了。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主封藏,人的活動量也不大,病患看起來,好像沒病/病情減輕了,可是到了春天,一生發一攝取一調動起來元氣馬上就顯得不足。這就如同一個特別懶惰的農夫一樣,就在地裡鑿個坑,把種子播下去,用腳一踩,不施肥,不澆水,不松土,在這種不肥沃的土地中的種子,到了春天陽氣開始生發, 種子能發芽嗎? 即使發芽后能茁壯成長嗎?為什麼?到了春天一些危重的病患,你治療的好好的,病情已經很穩定可是過了春節(立春)),到了3-4月份,這個病情又惡化加重了,就是因為這個基礎不牢,后勤保障不力,供給嚴重不足。生發是要靠底下的基礎來生發的, 東方的人皆黑色疏理是為什么呢? 魚鹽之地,海濱傍水(都靠水邊生活),其民食魚而嗜咸。魚是什麼呢?是基礎/底子/營養。要生發就要吃海裡的魚---即腎中的元氣。那么你去年至今一直治療的多年重危疾病,到今年不可能使元氣累積的很濃,能夠通經脈已經很不錯了,而且通經脈還要消耗元氣,到了冬天能夠收藏的元氣就更少了,一到春天生發后又要消耗不少的元氣,所以症狀就明顯加重了﹗那么六經1 2 3 4 5 6,這么傳變。一年四季走一周。所以重危疾病得了10─20年以上的病,沒有1。5-3年以上的時間是不可能治療痊愈的。生長收藏要用1年時間。治療疾病要半年時間, 另外半年時間就是--生長 收藏又要花半年時間,所以要1。5年甚至是3年。所以你別想一治療疾病,用1─2個星期就痊愈,現下就沒有這種病患,就連那小孩經常吃冰棍,你想用幾付藥治好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世風日下,積重難返)  

帝曰︰五臟已傷,六腑不通,榮衛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其血氣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矣。(其血氣盛,多氣多血,到了血氣不盛了,就不知人, 血氣都不盛了,故不知人;前邊講的水漿不入, 亦不知人。-陽明二日-----少陽三日──太陰四日,-少陽三日,陰陽交會不通,也就是經脈不通了。 陰陽不通則死。。 三日陰陽交會不通, 三日少陽主樞 主陰陽交會(樞紐)上古天真論中“故半百而衰也”男子一百當成是一個壽命周期 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后夏至日者,為病暑。凡是病傷寒 ,因為傷于寒而使元氣受病,元氣大傷的疾病,而成溫者。溫就是發熱

這就是一篇完整的論文,就是總結“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就是總結這個熱, 所以后世的溫病學派老拿熱論篇來大肆做文章,老在三陽經動腦瓜,做到三陰經就傻瓜了,醫生是膠著成傻瓜了,病人是被治療成傻瓜了“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后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夏至就是一年的陰陽交會。夏至陽最足,然後就是一陰生。 夏至就是三四日之間---“3。5日”之前就是溫病,之后就是暑病。 “3。5日”之前就是溫病,就是三陽經的病,可以是實熱壯熱, 它有后勁,有后邊三陰經充足的元氣做后盾,因為它的彈藥充足,所以砲火就猛烈,就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到了3。5日”之后就是暑病, 它后邊三陰經的元氣不足,就產生了虛熱即暑病 ,此時汗就冒個不停因為身體為邪氣所傷,傷于寒造成的這個病就汗出不止。死病,即“三日乃死”,因為沒有精氣了,所以回天乏術。如果還有元氣殘存,那么, 通經脈后,汗就會自止。通脈四逆湯一用,寒邪一去,經脈一通,元氣往回一收。這汗一下子就止住了,死不了。暑比熱要厲害。風 寒 暑 濕 燥 火 受暑就沒法活了。
暑當與汗皆出,勿止。如果中暑,這個時候就是因為元氣虛衰,收斂不住了,病患就會汗出不止。不是不可止,而是元氣虛衰,精氣枯竭,體內無可調之兵,已經止不住汗出了。例如房事過度,陽痿之后還用春藥那就會汗出不止。 通經脈就行,但是絕對不能用寒涼藥,止汗藥,就是這個意思

“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后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那么溫病為什么不講呢? 靈樞:按而引針,去如弦絕 引,不用之意思。用寒涼藥不用溫散藥,就會生成寒邪, 寒邪一來,陽氣就會來破之,但是陽氣一用,就會散掉,就像射出去的箭,別想收回來。

所以學習經典不但要弄懂古文字,還要弄懂原理 文法,還要弄懂文章的宗旨才行;例如: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而不死,這都是三陽經的病,夏至以前的病,;其兩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三陽經病 溫病,死不了人,不治都不了了之。實際上人體只要有一絲邪氣,陽氣就會調出來破解邪氣,因為人體就這么剛烈如同君子不吃嗟來之食一樣。這就是人的本性“容不得一絲邪氣” ,“空中之機,清靜而微”什麼是空 清靜呢?就是“容不得一絲一毫的陰邪。陰霾”。所以到了厥陰病的時候稍微吃一點東西,他幾食不下,食則吐蛔,病患一吃東西,馬上就調陽氣來消化食物,但是陽氣不足沒有收斂能了力,就會往上走,就食則吐蛔就是因為精不足收斂不住;如果你一看往上走要吐蛔就給他吃半夏/瀉下的藥,就會下之利不止這都是厥陰病的表現。 利不止=往外排泄,邪與汗是什麼呢?汗就是真陽外泄的表現。真陽推著邪氣以汗的形式從玄府排出。但是元氣不足收攝不住,呼地一冒,人就死了。何況是胃裡邊有點邪氣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renc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