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十八

只求一味水中金。鎮攝虛無造化窟。
促將百脈盡歸根。念住息停丹乃結。

註:本詩在《性命圭旨》一書記載為陳泥丸所作,考之《翠虛篇》,屬〈羅浮翠虛吟〉。原詩云:

只取一味水中金。收拾虛無造化窟。
促將百脈盡歸源。脈住氣停丹乃結。

本詩依功夫境界而論,當屬大周天,而《性命圭旨》卻列於小周天。

一味水中金者,後天中之先天藥,依時採藥,進退升降,熏蒸營衛,再返丹田,周天數足,金丹出爐,依訣採取,落於黃庭,即是「鎮攝虛無造化窟」也。虛無是形容造化窟之所在,雖曰黃庭,卻不可著相以求。

至於人身何止百脈,此處雖言百脈,亦不過說全身之脈絡耳。聞諸師說,百脈歸源之處即臍下丹田也。

念住息停之現象在小周天即可發生,大周天時,更有脈住之情形。

有人說初禪念住,二禪息住,三禪脈住,此說不符佛家四禪之定義,恐係後人勉強為之解說者。蓋初禪為有尋有伺三摩地,二禪以上方為無尋無伺三摩地也。

念住者,由心息相依,神氣相守,漸入萬念俱泯,一靈獨存之狀態。

息停者,靜定之中,口鼻呼吸,細微之極,偶而息斷,此境界較之念住則高矣。

脈住者,左右兩手寸關尺,六脈俱停是也,據聞得道之人,其六脈已停,生理情形殆不可以常理測焉。

疏:水中金是指金丹大葯,虛無造化窟乃黃庭也。

大葯服食過關後,便進入養聖胎之境界,須尋名山勝地,或結茅,或住洞,務要遮風聚氣,左青龍,右白虎,前有明堂,後有來,中間結穴,地既厚,生氣亦旺,丹家修煉其間,得天地鍾靈之氣,脫胎換骨,出神入化,可操左券矣。

回本單元目錄

第十九

怪事教人笑幾回。男兒今日也懷胎。
自家精血自交媾。身裡夫妻真妙哉。

註:本詩據《性命圭旨》所載為白玉蟾之詩,查《白玉蟾全集》〈華陽吟〉中確有此詩,然陳泥丸《翠虛篇》亦載有此詩,究為誰作,惜余無暇考証。

小周天既已完成,俟大藥過關後,便進入大周天,所謂「乾坤交媾罷,一點落黃庭」是也。

大藥乃是先天一氣凝結而成,或稱金丹,或稱靈丹,祇是氣團而已,非別有一有形之物也。靈丹入口,落於黃庭,即須入定守中,時時照顧,念茲在茲,元神大藥,二五之精,自然妙合而凝,一如世間夫婦交姤之後,婦人受孕,行住坐臥,不宜馳驟。金丹大道以自身陰陽二氣為夫婦,二氣交結,即是「自家精血自交媾,身裡夫妻真妙哉。」

本詩蓋言大周天十月養聖胎之事,此聖胎之成就,賴元神與大藥凝結而成,又賴靜定功深,純陽氣足,聖胎方圓,可以脫體而出。

宗下言養聖胎,是開悟之人,作保任之功,不至退轉之謂。

仙家言養聖胎,是大還丹時,作入定之功,以期大藥元神凝結成象之謂。

疏:懷胎是指懷養聖胎,他日功深候足,則陽神脫殼位證神仙也。

十月云者,借喻而已,非必如凡人之懷胎經十月也。

入定功深,陰盡陽純,則瓜熟蒂落,非後天所能造作,以揠苗助長也。

自家精血亦祗是借喻而已,並非後天之精血,乃是元神大葯之謂也。

回本單元目錄

第二十

從此仙苗漸現形。隨時灌溉守黃庭。
養胎八九功將熟。忽覺凡軀已有靈。

註:據《性命圭旨》所載,係張紫陽贈白龍洞道人劉永年之詩,原詩為:

從此根苗漸長成。隨時灌溉抱真精。
十月脫胎吞入口。忽覺凡身已有靈。

本詩所述,乃是大還丹之功,原不宜註解。蓋此時功夫,純是守中入定而已,身中法象,層出迭起,或真或幻,均不可認取或執著,苟或不慎,走火入魔,時有聽聞。

仙苗者,成仙之根苗也,大還丹時,陰陽二氣深深交結,諸多感應,不一而足,先天一氣自能源源而來,及至神氣逐漸泰定,繼之而起者,有種種幻境,此殆與本人習氣深有關係,性純者容易透關而過,所謂境來勘過,事來看破也,若其嗜食腥膻辛辣,貪愛重,智慧低者,恐魔障迭起,滿目荊棘,難以透關矣。

養胎八九月後,將近胎圓,此時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又因經常入定,輒有神異感應,不特本身有念止氣停之現象,更有脈住情形。

至於養胎火候,即是張紫陽所說「漫守藥爐看火候,但安神息任天然」。

古仙常說念不可起,念起則火燥;意不可散,意散則火寒。含光默默,真息綿綿(註),如龍養珠,如雞抱卵,乃養胎之要訣也。

疏:灌溉者,先天一氣之薰蒸營衛也,黃庭即中位也,八九者,火候未達十分足也,凡軀已有靈者,內身漸起變化,所謂一朝功滿人不知,四面皆成夜光闕是也。

回本單元目錄

第廿一

饑餐渴飲困來眠。大道希言順自然。
十月聖胎超脫出。奔雷震裂上丹田。

註:本詩為陳致虛所作,原詩載於《金丹大要》〈醒眼詩〉五十首中,詩曰:

饑餐渴飲困來眠。大道分明體自然。
十月聖胎完就了。一聲霹靂上丹田。

古仙於林下泉邊,長養聖胎之時,往往隱姓埋名,韜光養晦,饑則進食,渴則飲水,勿令饑渴失宜,有損真氣;困倦則入眠,不可違逆生理時鐘,有悖自然造化。故說大道希言,但順其自然而已。自然四字出自《道德經》第廿三章。

十月是指火候成熟,聖胎已圓,六出紛紛,超脫凡塵。由於靜定功深,可以入定出神,故曰:「奔雷震裂上丹田」。

上丹田即是泥丸宮,紫府內院,元神晏居之處。奔雷是指聖胎已就,陽神脫殼,自頂門而出,頂門即囪門。嬰兒初生,其囪門尚開,按之柔軟,童年之後,囪門即閉,按之堅實。

佛家有:「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之說法,意即從頂門而去者聖人也,可以了脫生死,從眼而去者生天界也,福報雖好,難免再入輪迴。

仙家陽神破天關而出者,乃因陽氣精純,故能衝開頂門,脫殼而去。

此處用衝開震裂來形容陽神之脫殼,頗易引起誤會;西藏密宗有頗瓦法,專究開頂,因是子曾參聖露上師之法座而開頂。據說頂門開,吉祥草即可插入,其頂往往有腫痛流血現象,年輕人不宜學,此蓋為往生作準備耳,與出陽神之功夫相去不可以道里計。

仙家相傳陽神衝破天門,亦有雷聲霹靂一響,轟開紫府內院之說,然而海印子極言其非,意謂玄宗修道,心息相依在外面空中,定亦在外面空中,定極自能與色身分離,斯所謂脫胎神化,豈有衝破頂門而出之理?又謂古云業鏡忽然撲破,翻身跳出虛空,是天門頂中破之意也,豈可作衝開頂門一竅會乎?

出神境界,不說當代未見其人,即前輩亦難得一見。陳攖寧自言訪道三十年,未曾目睹陽神是何情狀?如何出法?余聞友人李俊慶醫師轉述其師胡美成先生曾見湖南某修士於當地廟宇,趺坐入定,頂門出現白氣,冉冉浮空而去,其人亦隨之坐脫。果真如此,則為陽神脫體,委身而去之實例。由此可知出陽神者,不必執定「身外有身」也。
疏:十月聖胎是指守中抱一,純然做靜定之功夫,所謂內舍意念,外舍萬緣,頓忘天地,粉碎形骸之真空煉形也,火候既足,聖胎成就,自然出竅,不必任何手段也。
然所謂身外有身者,並不多見,欲將本身精氣神轉化為身外之物,則必須有極大之能量,方能轉成少許之物質,亦即是說元神所聚之先天一氣,其能量欲轉變成物質,難乎其難,故自古能身外有身之神仙,少之又少。

回本單元目錄

第廿二

空不頑兮色不礙。世界能壞他不壞。
有為事畢又無為。無為也有功夫在。

註:《性命圭旨》第八節口訣記載陰長生詩曰:

無位真人居上界。空寂更無塵可礙。
有為功就又無為。無為也有功夫在。

達觀禪師詩曰:

色不縛兮空不礙。宴息冥心觀自在。
大千萬有總歸無。世界壞時渠不壞。

依此二詩推斷,恐係陳攖寧據以合成第廿二首丹訣之所本。

本詩是說陽神出竅之後仍有功夫在。蓋陽神本是氣聚神凝而成,並非空無一物之頑空。縱使山河大地亦不能阻礙陽神之出入,古人謂之貫金石而無礙,蹈水火而無傷也。

依佛教說法,星辰世界一切有形之物,經過一大劫(《俱舍論》謂十二億七千九百八十四萬年),終將毀壞,唯有經過修煉成功之陽神,如金出礦,歷劫長存,不復磨滅。此陽神不可說為識神,乃是不神之神。故世界壞時他不壞,然此亦方便說耳。

有為是指小周天,半有為半無為則是大周天,至於聖胎成就,陽神脫殼以後乃是無為之事。大小周天固然有功夫在,即使陽神出竅後無為之事,仍有功夫在焉,其功夫究竟如何耶?

陽神畢竟是丹法所煉成,縱為純陽之體,然如嬰兒,猶須謹慎護持,小心照顧,故有三年乳哺之功也。

宗下於頓悟之後,仍作保任功夫,更於六度萬行中磨去習氣,故《楞嚴經》說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須漸除,因次第盡。古人又云未悟之前猶自可,既悟之後事更多。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既明更如喪考妣。可見頓悟之後,須繼以漸修,如菴摩羅果之漸熟也。

疏:無為之功夫即是老氏所謂為道日損之義,損者祛除氣質之性也,儒家克己復禮,理學存天理去人欲,佛家磨除習氣,皆同一事也。

第廿三

法身剛大包天地。真性圓明貫古今。
若未頂門開巨眼。休誇散影與分形。

註:《性命圭旨》記載本詩為東華帝君所作,其原詩曰:

法身剛大通天地。真性圓明貫古今。
若未頂門開隻眼。休教散影與分形。

又《東華正脈皇極闔闢証道仙經》記載:

東華帝君曰:

法身剛大通天地。
心性圓明貫古今。
不識三才原一個。
空教心性獨圓明。

又曰:

世間也有修元者。
先後渾凝類聖嬰。
若未頂門開巨眼。
莫教散影與分形。

若據此,則《性命圭旨》之詩似又源於此經矣。

法身即是真性,若能證得法身,則時空出入無礙,古云:「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

頂門開巨眼之句,或說為開隻眼,亦可通。

一玄老人曰:「據宋永明延壽禪師之《宗鏡錄》中,為神秀作翻案文章,認為神秀雙眼圓明,而六祖止具一隻眼,意謂六祖專於頓悟,而神秀悟後漸修,智行雙備。」由他所說,豈神秀偈原是中道第一義諦,而五祖卻有失高鑒乎?金元兩朝之萬松老人獨對此見解作評唱云:「此一隻眼是盡大地沙門一隻眼,是把定乾坤眼,是頂門金剛眼」。

散影與分形者,陽神之能事也,柳華陽曾言,雍正年間,寂無禪師能分身多處,家家均各見一寂無禪師談笑自若云云。

然此神通末事而已,若欲真正超脫,而不滯於幻軀之中,須具頂門一隻眼也。

頂門一隻眼者,言彌綸天地之智慧也;陽神者,具千變萬化,分形化影之神通也。神通乃修止修定而成,聖末邊事也。智慧則修觀修慧而成,生死大事也。

疏:陽神是心源性體之起用而現,若證得法身性體,則大包天地,亙貫古今。(天地即宇,古今即宙,亦即空間時間之謂)。

第廿四

打破虛空消億劫。既登彼岸捨舟楫。
閱盡丹經萬萬篇。末後一句無人說。

註:《性命圭旨》記載此詩出自水丘子。

本詩首句打破虛空,乍看之下,眩人眼目。蓋虛空本空,無邊無際,如何打破乎?豈虛空之外,別有一畸零世界之彼岸乎?

消億劫者,消除百千萬億之劫數也,古說「厄以鑄聖賢,劫以煉仙佛」,豈無窮劫數之消除,須待虛空之打破乎?打破虛空者,其粉碎虛空之謂乎?

彼岸者,常樂我淨之境也,語出佛家,即苦海之反義語也。

既登彼岸矣,舟楫即可棄之不用,其不可貪戀肉身之謂乎?抑不可再執取諸法之謂乎?

慨歎閱盡丹經萬萬篇,最後一句卻無人說出,豈古人亦有所未逮乎?抑或不肯明說?無法明說乎?

陳攖寧爰作解釋曰:

既登彼岸捨舟楫。再入輪迴作眾生。

疏:陳攖寧所言,凡夫聞之莫不驚惶失措,其實乃第一義諦也,蓋凡夫迷妄,初則不知不覺,流浪生死,繼則忽然驚醒積極學道,終則恍然大悟,丁壬撇卻矣。

(敬告學道諸君,欲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同時亦勸玄門先進;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莫獻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renc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