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行陰到識陰
 
  “如雞后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六根虛靜,無複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類不召,于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沉,發現幽秘。此則名為識陰區宇。”

  佛講到這裡給大家作了一個比方,說修行到這個時候“如雞后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我們先看這個文字,現下年輕人翻譯這種經典,一定會錯。這裡為什麼會用“如雞后鳴”呢?雞叫不就天亮了嗎?你們全錯了﹗因為你們沒有聽過雞叫,雞第一次叫大概是夜裡三四點鐘,天還沒有亮,等最後一次叫快天亮了。

  修行到這裡就好像被雞最後一聲叫醒那個時候,看看東方已經有一點亮了,這時行陰快要寧靜,快要轉過來了,自性的智慧光明出現,快要見道了。這一段是講行陰到識陰境界的過程,下面就要講到識陰了。

  “六根虛靜,無複馳逸”,這時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隨時隨地都在寧靜定境之中,外界來的事物都知道,但不會跟著它跑,即便不要定也是在三摩地的境界。我們平常人不同,眼睛看見一個影像就會跟著跑了,眼識也跟著轉了。耳朵聽到一個聲音,意識也會跟著跑了,有人喜歡音樂,身體都會跟著搖起來,要跳舞了,像馬一樣奔馳放逸掉了。

  這時你“內外湛明,入無所入”,身心內外像水一樣湛清,清到極點,內外似水晶一樣透亮。此時外界境界透過六根進來,等于沒有進來一樣,沒有被黏住。

  這時你就能夠“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你能深深通達十方世界,知道十二類眾生的“受命元由”,知道為什麼有的會變人,有的會變狗,變老鼠,你能把那些因果看得清清楚楚。

  “觀由執元”,我們生命的來源都是因為起心動念來的。“由”就是“因”,“執元”就是本來的源頭,我們把它抓得很牢。“諸類不召”,修行到這個程度,如果自己不想轉世入胎了,即便是馬上曉得自己一念動可以生在無色界天,也可以不去了,自己甚至會笑自己怎么會動這么個念頭。這時,六道輪回、十二類眾生,對你已經沒有那個吸引力了,已經不能感召你了。

  這時,“于十方界,已獲其同”。看十方世界,一切法界,虛空無盡,都看得很清楚。“精色不沉,發現幽秘,此則名為識陰區宇。”一切都空了,一切妄念都平靜了,想陰也不起,受陰也無關,色陰變化就更不理了(但是一切都知道,心裡很明白),行陰也寧靜了。此時,你才會發現有一個東西,叫唯心,那個心意識動了會變成物質的,返本還源,那個物也歸到精神。這時,你才發現生命那個看不見的祕密,你才曉得心意識的功能有這樣的厲害,這才算進到了識陰區宇。

  識陰區宇也有十個岔路,十個魔境。識陰裡面的魔境就很嚴重了,以這個來講,聲聞、緣覺,羅漢,也都還屬于外道。聲聞緣覺都是佛的親傳弟子,但只看到了一半,只看到了“空”,沒看到“有”。

  其實準確地講,這十個並不是魔,前面的四十個都是魔境,這十個是外道,門外漢,還沒有認識到生命的本原。
識陰盡的境界

 “若于群召已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鄰,互用清淨。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內外明澈。名識陰盡。”

 “若于群召已獲同中”,這時的定更清淨了。所謂定,就是把混亂的水變得清淨又清淨,等于化學抽提到達清淨的極點。這時的定已經進入慧中,知道一切眾生是共同一個東西來的,一個本體來的。這個東西在凡夫叫阿賴耶識,對大徹大悟的人就叫如來;如來藏就是涅 ,我們現下就叫它本體吧。

  我們一般人習慣的會用自己的六根(六門),眼睛會看,耳朵會聽,鼻子會呼吸聞香臭,舌頭會嘗味道,身體會感覺,意識會思想。但到這個時候,“銷磨六門”,無所謂分成六個作用了,就是一個“合開成就”。所以《楞嚴經》上面提到,很多眾生無目而視,不用眼睛就可以看東西;不用耳朵就可以聽聲音。比如蝙蝠在夜裡飛,它沒有眼睛而是靠感覺(聲覺)就能分別得很清楚。所以修行成功了以後,“合開成就”六根合攏一起用,鼻子可以當眼睛看,耳朵可以當鼻子聞,就不受我們平常習慣約束了;可以分開來用,也可以合攏來用,隨便你選擇,這是大神通了。其實也不是神通,而是生命本來具有的,你找到根源后就可以隨便用了。功夫到了,“見聞通鄰,互用清淨”,眼睛不用開已經看到了,耳朵不用聽已經知道了,這就是互用清淨。這個時候,“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整個空間、法界、無量的虛空,以及我們個體生理、心理,都像水晶一樣,“內外明澈”裡頭外面通明。這個時候才到“識陰盡”。所謂“盡”,是形容,無所謂盡與不盡。 “是人則能超越命濁,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到了識陰盡的人,心意識道理完全搞清楚了,可以超越命濁了。我們的生命很濁,自己作不了主。父母生孩子,無法命令他來;孩子來投胎,也沒有辦法自己作主,莫明其妙,糊裡糊塗就進來了。所以生命很濁,一切無明,而且來的時候,還要靠精虫卵臟,靠基因的演變。

  據密宗講,蓮花生大士(釋加牟尼佛轉世)再來的時候,不經過男女關係不經過娘胎,是在蓮花苞中間, 的一聲,就出來了一個小孩,這就是超越命濁,可以自己作主了。

  這也等于道家有兩句話︰“散而為氣,聚而成形”。這個“ 氣”也還是形容,意思是說可以空掉,你找不到它在那裡,它散到虛空之中;但只要念頭一動,就馬上可以有個形體,要變人或者菩薩,或者癩蛤蟆,只要一念就能“聚而成形”了。

  “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識陰境界的根根就是“罔象”好像有那么個作用。比如我們的思想,一生下來就有了,你說它是個什麼東西呢?現下科學研究都說思想是腦波的回應,過去大家講是心的作用,都沒有一個定論。你不要以為思想一定是腦的作用,它這個東西是“罔象”沒有現象,沒有個實體,是虛無的,但它有這個作用。思想其實就是心意識的作用。

  眾生都被這些東西給騙住了,“顛倒妄想”都在妄想之中,把假的當真的,不曉得真的是什麼。我們認為現下一切生命的有,思想的有都是真實的,所以當空真的來的時候就害怕起來了,認為沒有了,所以是顛倒妄想以為其本啊﹗

  這裡為大家補充說明一點。佛學總稱這個世界為五濁惡世。這個世界上的人思想都不好,這是見濁。這個世界的眾生到處都在爭,這是眾生濁;這個世界上的眾生每天都在痛苦煩惱之中,這是煩惱濁;我們的命本來不好,靠精虫卵臟,現下甚至用試管嬰兒,都是臟東西做的,所以叫命濁;這個世界幾千年來隨時戰爭,隨時死人,隨時有問題,這是這個時代的劫數,這是劫濁;佛說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沒有一樣是好的,到處都是煩惱、痛苦、病痛。學佛修行本來是要解脫這些痛苦,但現下很多人是越學見越濁,煩惱越濁,命越濁,不學佛修道還好一點。

  “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于我滅后,傳示末世。普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自作沉孽。保綏哀救。銷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岐路。”

  五蘊講完了,佛接著說︰你們要發心啊,抓住我講的佛法道理,五蘊解脫法門。當我死了以後,把它傳給后代眾生,讓眾生普遍懂得這個修持的道理。有些人自以為有些特別功夫,你們要幫助那些眾生不要見魔,不要自己作弄沉淪造孽。注意,這裡佛用的是“自作沉孽”的“孽”字,而不是“業”,業有善業、惡業、不善不惡業,孽就不同了,孽完全是壞的。所謂“見魔”是指見解上的錯誤,這裡是說要幫助眾生得到佛的正知見。

  你們要“保綏哀救”,保護大家平安,要救他們啊﹗“綏”就是平安,“哀”就是大慈大悲;“銷息邪緣”,要幫助他們不要走錯了路;“令其身心入佛知見”,使他們身心進入佛的正知見;“從始成就”,從一開始就走這條大路(正路),“不遭歧路”,不要走岔了路。
     
五陰解脫總結

  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生死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精真。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妄元無因。于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想心計度。(二一一頁)

  這一段,佛講本體起用,講體與用的關係,很精要,等于密宗裡紅教的《大圓滿》,或者白教,花教的《大手印》。

  “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生死及諸塵垢,乃至虛空。”

  他說一切眾生本來自性是最“精”致最“真”實的。精真是形容詞,不要誤以為真有個什麼東西。這是說眾生本來明白,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本覺”,一切眾生本來就有,只是他迷糊了。眾生的本來自性是能夠成佛,本覺的,是圓滿清淨的。“非留生死”,生死沒有留痕跡,“及諸塵垢”,一點塵埃都沒有,就像《心經》上所說的︰“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乃至虛空,本覺裡頭也沒有什麼虛空,虛空也是個假象,物理世界乃至理念世界的虛空都是假象;“皆因妄想之所生起”這些假象都是眾生自己妄想生起的。

 “斯元本覺妙明精真。妄以發生諸器世間,”

 “斯”,就是這個,“元”就是根本的。這個根本的本來是佛,是“本覺”的,本來就是覺悟的,妙不可言的,它本來明白,來本就是精致的,真善美的。“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妄想一動,才形成了物理世界、物質世界,乃至這個宇宙。“器世間”就是物理世界、物質世界。唯物是唯心變來的。妄想心怎么會變成物呢?這就要配合現代科學哲學來研究了,人類正在往這方面走,但還沒有研究通。

  “如演若多,迷頭認影”

  演若多是一個人的名字。《楞嚴經》上講到,佛在世的時候,城裡有個瘋子叫演若多,他早起來照鏡子,越照越覺得自己漂亮,照了半天,慢慢的,他突然覺得自己的頭沒有了,就變瘋了,到處找︰我的頭呢?我的頭呢?他的這個瘋病等到什麼時候才會好呢?佛說,等到有一天,他再去照鏡子︰我的頭原來就在這裡啊﹗他就又好了,不瘋了。

  這裡是拿演若多作比方,說眾生都像演若多一樣,以為真的有個什麼,是迷頭認影。大家都像那個活寶演若多一樣,自己頭本來就在身上,卻對著鏡子照影子,自己以為頭掉了,就瘋了。也就是說,眾生本性本來就在那裡,卻拼命修行啊,明心見性啊,向外找一個東西,所以叫“迷頭認影”。再比如說那些練氣的,你生命中本來就有氣啊﹗你沒有氣就死了,還要外面的氣做什麼?這也叫“迷頭認影”。

  講到這裡想到密宗有個修法是對鏡子修的。你把四面上下都安上玻璃鏡子,用眼睛盯著看,慢慢的,自然就看見自己是個影子,慢慢地看見自己沒有頭了,也沒有身子了。這個方法不能隨便修,容易得離魂症。但是,如果你修好了,可以把自己空掉,靈魂可以自由了。這個不能多講,只露一點點給你們。

 “妄元無因。于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

  眾生的這個妄想是沒有原因的,你們常問︰“哎呀﹗我的這個是什麼原因來的?是沒有原因來的,本來就這樣,本來沒有原因,但為了表達給大家聽,就講一個因緣,說許多因緣湊合攏來就有思想啦﹗現下心理學分析一個人的心理,會牽扯到社會的原素,家庭的原素。那都是心理學家說的,其實那些原素本身就是妄想。

  佛法認為因緣分兩種︰親因緣和疏因緣,任何東西都是相對的,都是很多原素構成的。既然很多原素構成了一個事物,那把這些原素都分析了以後,不就沒有個東西了嗎?所以佛法在妄想中立了一個因緣的道理。緣生本空,靠因緣湊攏來的本來就是空的。比如說一個木頭做的桌子,是靠了人工、木頭等等因緣而變成了一個桌子;木頭本身又是靠種子、泥巴等等許多因緣湊攏才有的。這些都是因緣的現象。其實因緣本身是個方便,佛是為了給你分析問題才提出來的。

  從哲學學派的角度來講,有的人不懂因緣,走的是唯物論的路線,認為這個宇宙是自然的,萬物是自然生出來的。宗教家則認為是上帝啊、天啊造就了一切。

  “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

  這個宇宙、生命、虛空,其實沒有個東西。你說沒有嗎?它也有。好比說電燈的光,也是幻象,它是靠電配合我們的眼睛這個因緣才有光可以看見,實際上分析起來中間沒有任何東西,都是空的,一切都是幻生幻滅,能生能滅的那個東西是本來清淨,沒有動過的。所謂因緣所生,或者自然來的,那都是些狗屁的理論。“皆是眾生妄心計度”都是眾生自己的妄想、思想,美之名曰學問、道理、修道,其實都是自己的妄想在那裡估計、推測。“度”就是推測,“計”就是計算,佛自己講因緣,又推翻了因緣,也推翻了自然。

  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二一一頁)

  是五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二一二頁)

 “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

  佛接著說︰“阿難啊﹗我告訴你啊,因為知道有個妄想起來,你們拚命問妄想是怎么起來的,我就只好回答你,說妄想就是因緣所起。但“說妄緣無”妄想本來沒有啊! “說妄因緣,元無所有”,妄想哪有什麼因緣啊?妄想就是因緣,妄想本來空的嘛﹗我說妄想是因緣所生,那也是為了方便,理論上說說而已啊﹗

 “何況不知,推自然者。”佛問阿難︰現下你懂了嗎?你還是不懂啊﹗更何況那些不知道這個道理的人呢?他們推測有個自然的作用,以為生命是自然來的。自然又是個什麼東西呢?你說是自然,虛空能掉下個人來嗎?你還不是要經過精子、卵子結合才變成一個人﹗其實自然是個假說,因緣也是個假說,都只是名稱而已。

“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所以佛明白的告訴你,五陰的本原都是妄想來的,你真正懂了這個,就悟道了。

 “是五陰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這五個陰都是妄想所成的。佛很慈悲,又進一步為我們分析它的“因界淺深”,它的成因與範圍。色與空是色的邊際。觸就是接觸、感覺,離就是分開了。比如我打你,你就有觸痛的感覺,分開來觸受就沒有了,所以觸與離是受的邊際。記憶與忘記是想的邊際。所以禪宗祖師講,不要妄想,妄想一放就到空了,忘掉也就是丟掉。這個“忘”字加個心不好,應該用古文的“亡”字,亡就是丟掉,沒有了,不記他了,不念他了,是想的邊際。滅與生是行的邊際。識陰的邊際最難明白了,“湛入合湛,歸識邊際”你不動念,本來就清淨,能回到那清淨的本位,就是識陰的邊際了。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

  色受想行識這五陰都是一念來的,沒有次序的,他們互為因果,重重疊疊,我們的生命來的時候,就是靠那么一念動了,阿賴耶識變成中陰身來投胎,然後又和精虫卵子一起,像攪牛奶一樣這么一攪,就進去了。但你要解脫的時候,嘿,你還是要從“色除”,還是要從四大身心變化,氣脈,拙火處著手,你還是要轉化色陰。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一懂了這個道理就空掉了,就進入了佛境界,所以叫“乘悟並銷”。如果你智慧不夠,道理雖然懂了,但力量還不夠,你還要“因次第盡”一步步,一點點來,庵提遮女問文殊菩薩也是這個問題︰“師父啊,明知道生死是空的,卻就是被生死之流轉動了,跳不出來,這是怎么回事呢?文殊菩薩回答說︰“其力未充”道理你雖然懂了,但上起座來你就是放不下,空不掉。所以要漸修,你要一點點做功夫才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renc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