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永霖   1998年12月

儒家修養宗旨

儒家之修養,當分為內聖外王之學兩種,內聖是指自身之修養功夫,外王則是治世 之理論方法。

內聖功夫,首在於誠意,誠是精誠專一,意是行為動機,誠意必須合乎情理,即所 謂存天理,去人欲,亦是慎獨之說也。當誠意用之於自身心態時,謂之正心;當誠意用之於個人行為時,謂之修身;當誠 意用之於家事時,謂之齊家;當誠意用之於社會、國家、天下時,謂之治國平天下。 其中誠意即是存天理去人欲。

若欲依此誠意,袪除私欲,心中虛靈,則必須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四絕 之功夫。毋意即是不要存有私意,毋必即是不要存有期必,毋固即是不要存有執滯, 毋我即是不要存有私己。此乃是佛家破除分別執著之意,全對自己心中諸法而說。

若對於外面環境,則又須有四勿之功夫,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 勿動也,此亦即是克己復禮之謂,約略與佛家嚴持戒律,磨除習氣於六度萬行相若。

仁者,乃是一種虛靈不昧之內在境界,易經謂為「天地之心」,書經稱為「天心」 「道心」,孔子所謂五十而知之「天命」,大學稱為明「明德」,王陽明所謂「良知」,禪宗之稱「破本參」,老子則謂之「歸根復命」,莊子謂之「朝澈見獨」。

仁之在於內則為中,乃喜怒哀樂之未發也。仁之形諸外則為和,發而皆中節也。此境界不易也。據說孔子能終身不失,顏淵能三月不違,其餘諸子但能日月至焉而已。

得仁即是復性,復性即是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也。

不過儒家之修養,是由下學而上達,然後一以貫之。其未復性之前,勤於行住坐臥,日常生活之間,作四毋四勿之功夫,閑邪存誠,懲忿窒欲,磨煉心性,袪除習 氣,如神秀之偈,勤行拂拭,復其本性。

唯儒家之作功夫是在歷緣對境時,故其得仁復性之際,未能如宗門破參見性之爆發 力,往往得而復失,遂有日月至焉而已之歎。為使得仁而不忘失,故須加倍護持,所 謂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也。

佛教修行宗旨

佛教分南傳北傳藏傳三支佛法,其中南傳佛教即今泰緬間之原始佛教,北傳佛教即 中國流傳之所謂大乘佛教,藏傳佛教即今西藏之密宗。

禪宗為佛教之教外別傳,主張見性,不論襌定,認為定慧一體,不能截成兩段(見 性亦不許脫離空性)。

在唐時,六祖惠能以菩提無樹,明鏡非台之偈,得五祖傳衣,然後隱居十五年。又 以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而是仁者心動之語,驚動僧俗,受到極端禮遇,於是接引後 學,咸以直指人心為教。後來永嘉玄覺來參六祖,兩人間之一番對話,又是後世「打 機鋒」之嚆矢。

直指人心,在大智大慧者自然可以當下開悟而自肯承擔。不過其次者,不敢當下承 擔,於是有「參話頭」之教。參話頭云者,是祖師以一句無意味之語言,令學人日參 夜參,疑情不斷,風吹不透,雨淋不入,二六時中,疑情湧現,直至能參所參,一齊 消殞,身心頓時脫落,打破無明窠臼,方始慶快平生。此參話頭,起疑情,全賴誠心 毅力,實非現代人所能做得來。

依個人疑情力量之大小,有破本參,透重關,出牢關之三關說。有人以唯識學之觀 點,將破初關定義為打破第六意識,透重關定義為打破第七識,出牢關定義為破第八 識。是乃以教詮宗之說法,但可聊備一說,以供參考而已,未可執以為是也。若是以 原始佛教之四果來判,如斷三結為破初關,斷五下分結為透重關,斷五上分結為出牢 關,仍在以教詮宗之例,未足為據也。亦有人以天台三觀來詮釋禪宗三關,即破本參 為空觀,透重關為假觀,出牢關為中觀,實不出以教詮宗之範圍,焉能中的?更有人 以明心為初關,見性為重關,或見性為初關,明心為重關,不知何所據而云然?

禪宗在起疑情,參話頭過程,如疑情得力時,便不知自己在參,身心俱忘,所謂心 意識全忘,根塵識俱遣,亦即所謂離心意識參,此時謂之十方坐斷,不通凡聖,語言 道斷,心行處滅,可能出現前後際斷之現象,必須直到身心脫落,狂念頓歇,真心顯 露,方是大地平沈。虛空粉碎,全身獨露,此時主客融成一體,世界不再對立,彷彿 是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為一,此即莊生朝澈見獨之謂歟!

當然宗下所謂開悟是指證悟,是定慧一體之結果,與心領神會之解悟大不相同。證 悟在心靈上,是屬於突然跳躍式之感覺,其感覺是強烈無比的,猶如冷灰爆豆。至於 直指人心與參話頭之差別是前者力量稍嫌薄弱,後者因在甚深之定力下,其開悟力道 之強勁是深透的,相較之下,參話頭頓悟之後,比較不會忘失以致悟後重迷,當然這 是指相同根器而言。

至於證悟之後,並非即至佛位,祗可說是見性而得素法身而已。本身無始以來之習 氣猶在,故開悟之後,除須保護不失之外,更要歷緣對境,磨除習氣,古人遂有「未 悟之前猶自可,既悟之後事更多」之說,又有「未悟之前,如喪考妣,既悟之後,更 如喪考妣」之歎。

臨濟曾有三玄三要之說,自汾陽之後,即少人探究,唯三峰法藏之法,《心燈錄》 一書之作者湛愚老人曾有精辟之解釋。雖然三峰法藏一脈已被雍正所剿滅,但滅而未滅,湛愚老人之《心燈錄》畢竟流傳下來,書中病在立「真我」以致被人誤 會,其實湛愚之「真我」,即真如之心而已。此真心與無明,二而一,一而二,亦非有實體,不過因立我字,抵觸佛教無我之說,遂引來攻訐而已。

臨濟之三玄三要,據湛愚老人之解,意謂一玄中有三要,三玄則為九要。三玄者, 句中玄,意中玄,體中玄是也。

 

句中玄三要:

初要─初悟之時,脫離諸相,體知此 我,此我即真心也。

中要─認識此我,則當保護,時時看 管,勿教迷失。

上要─如此看管保護,未免有想像光 影,遂思離此想像,但不能忘。

 

臨濟為此直指曰:但看棚頭弄傀儡。抽牽全藉裡頭人。

意中玄三要:

初要─保任功夫綿密,遂知離卻想像 光影,然猶有離在意中。

中要─功夫更進,則忘卻離字,遂入 無為正位而身心輕安。蓋已由返照變為寂照,端拱無為,一無事道人而已。

上要─用功久之,則無所謂功夫,是 無功之功,其功甚大,即無為而渾化,其無為之跡,且亦無所謂無為。

臨濟為此直指曰:妙解豈容無著問。漚和爭負截流機。

  體中玄三要:

初要─妙到極處,不復久炫其妙,由 此返乎淡,此淡字是妙到盡處而返為淡之淡,非同愚人之淡。

中要─雖淡然無味,但無味中有至 味,此至味者,非色非空,非境非物,非有為非無為,於歷緣對境時,不落兩邊而歷歷孤明,如朗月當空。

上要─至此境界,難以言詮,即妙高峰頂,不許商量之謂歟!

臨濟為之直指曰:「三要印開朱點窄,未容擬議主賓分。」又曰:「明得一玄三 要,但能自救。明得二玄六要,能為人天師。明得三玄九要,能為佛祖師。」

當然佛教尚有天台、華嚴、淨土、密宗諸宗派。但其思想終不出中觀、唯識、如來藏三種系統範圍,其宗旨亦不外是要破除無明而已。無明即是顛倒見,即是我執及 法執。

原始佛教之破三結─身見結、疑結、戒禁取結,三結既破即證初果須陀洹,其身 見即是自性見,執有一常恆獨立存在之我,這是一種錯誤之觀念,即顛倒見。此種我 執,屬於分別我執,尚非生死根本之俱生我執,因論禪宗,略及於此,其詳自有經書 在,不在本篇討論範圍。(禪宗三關圖說,不依教解,另有圖表,見《內丹學概要》)

 

仙家之修煉宗旨

仙家即是漢書藝文志所稱方技四種之一。四種方技即是醫經、經方、房中、神 仙。

神仙家是不同於道家的,白居易說皇皇道德五千言,不言藥,不言仙,不言白日上青天。

仙家素有三元丹法之說,即天元神丹,乃服食之道也;地元靈丹,乃點化之術也; 人元金丹更分栽接與清淨兩門。栽接則有三乘法門,有人己俱利者,有但利於己,無 損於人者,其次則有利於己,亦有損於人者。清淨門則是單憑一己之力,講究神氣紐 結而立鄞鄂,盜天地之正氣,補既虧之凡軀,有時亦藉助於草木金石之藥物,以期袪 病養生。由於隱居深山,有習符咒以辟邪斬妖者,若混俗同塵,積功累德,於是有習 齋醮以拔度幽冥者。

至於雷法,即是先要有內煉之基礎,講求雷霆一竅,轉而形諸身外,與金丹大道難 免有背道而馳之處,前人稱之靜則金丹,動則霹靂,良有以也。

仙家與佛家不同之處,在於仙家內丹是性命雙修,神氣並重;而佛家則獨重心性功 夫,其理論各有依據,殊難斷其是非,依個人情況而選擇可也。

仙家內丹修煉,先要立玄關,然後求藥物,再行火候,此即內丹三要也。

玄關之說,因傳道者不同,所言玄關亦有相當之差異,有因見張紫陽云:身中一竅 名為玄牝,遂執著身中而摸索,以為身中實有此玄關一竅者,於是山根、印堂、膻中 、氣海、關元、夾脊、海底,便被指為玄關,初學之人不明究竟,依之守竅,不少出 了紕漏而不知者。其實凡在色身中摸索者皆非也,設如此竅在色身之中,豈能稱之為 玄關哉﹖

蓋玄關一竅者,玄之又玄之機關,故謂之玄關也;神氣合一之竅位,故謂之一竅 也。此玄關一竅,既不在身內,亦不在身外,乃在於內外相感,神氣交姤,天人合 發,一陽來復處也。以一日言之,則在乎亥末子初也;以一月言之,則在乎晦朔之間 也;以一年言之,則在乎冬至時節也;以卦象言之,則為坤復之間也;以天干言之, 則為戊己門也;以人身言之,則為神氣穴也。豈有形象可著哉﹖

古仙將修煉過程分為三關,即煉精化氣為初關,煉氣化神為中關,煉神還虛為上 關,亦有將之分為兩階段者,即小周天,玉液還丹,坎離交姤,此三者異名同義,屬 於前一階段;其後即大周天,金液還丹,乾坤交姤,此三者亦為異名同義,屬於後一 階段。及至清朝中葉,西派李涵虛又分之為三車,即運氣河車,小周天運火也。運精 河車,玉液煉己也。精氣兼運大河車,即大周天運先天金汞也。

煉丹之人,亦被稱為煉氣士。所謂煉氣者,不是煉後天吐納之氣,亦非煉後天身中 之陽氣,而是須從太極混沌中立其根基,奪取先天一氣,古仙謂先天一氣,從虛無中 來者是也。此先天一氣,乃是仙家所稱藥物,在玄關中得來,若略先一意,則真機未 現,採之無益;若略後一息,則凡念已起,採之又多夾雜,故時未至,則虛以待之, 不敢為之先也。時已至,則動以迎之,不敢為之後也。不先不後之間,即《悟真篇》 所謂「鉛遇癸生須急採,金逢望遠不堪嚐」是也,亦即古仙所謂「一陽初動是其時。 其時時至我自知。謹依師指臨爐訣。自然擒住那些兒」。

採藥歸爐,封固溫養,採藥須在夜半子時,月華瑩淨之候。此夜半子時,非天地間 之半夜子時,乃吾身虛極靜篤,一陽來復之子時,稱為活子時。月華瑩淨亦非太陰魄 滿,十五之月,乃是白光上沖眉間,一路光明藥物充盈之謂。有些人未得師指,竟以 為月圓之夜,可以吸取太陰之精華,於是每逢十五之夜,登高吐納,存想月華被我吸 入丹田,誇為吸星大法之類的,令人搖頭失笑。

採藥在子時,起火亦須在子時。不過進火之子時,是人身之子時位,不是某段時 間。古仙於督脈運河車,稱為進陽火,凝神於坤臍,火力充足,一路直透泥丸,然後 移神於乾頂,陽氣化為陰精,沿胸前任脈,直下丹田,稱為退陰符。在胸前脊後,卯 酉之位,皆宜略事沐浴休息,以防榆落麥生。

如此每逢藥產神知,便採藥進火,運行周天,直待數足,接行採大藥,服食過關之 功,進入大周天之候,又稱為金液還丹矣。

依此看來,似乎大小周天皆屬於命功。其實在玄關一竅出現之景況下,性命原不可 分,可說即性命合一也。蓋當其杳杳冥冥之際,乃易經寂然不動之謂,此時此境,若 起心動念,分別認取,便落後天,此非心性之功夫乎﹖逮乎瓊鐘一扣,玉洞雙吹之 際,恍恍惚惚,樂不可支,若貪著其事,舊路重遊,鉛飛汞走,便是心性功夫未曾煉 純之故。故玄關者,神氣交姤,性命合一之功夫也。若以為是單純命功而已,是錯之 又錯也。(仙家三關圖說,另見《內丹學概要》)

道家修養宗旨

道家代表人物為老子、莊子兩人,合稱老莊。「老子」五千餘言,講治國,講處 世,講養生,大都集合遠古聖哲之慧見,用洗煉精錘之文句,表達其哲理,發揮其思 想。

後來老子被神化,於是所有之治國原則、處世方法,與軍事思想,都被轉喻為養生 之術,《悟真篇》一書便大量採用「老子」之術語,如「虛心實腹義俱深」,「要得 谷神長不死,須從玄牝立根基」,「玄牝之門世罕知」,「異名同出少人知,兩者玄 玄是要機」,「恍惚之中尋有象,杳冥之內覓真精」,「萬物芸芸各返根,返根復命即常存」,「用將須分左右軍,饒他為主我為賓」。

究實言之,老子是精於養生之術的人。對於道體,老子則謂不可道,不可名;可道 則非常道,可名原非常名。蓋天地之開始是無法描述的,故云無名天地之始;而萬物 之衍生則是可以形容的,故云有名萬物之母。是以「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摶之不得」,乃是道之體也,道是不落言詮,無法揣測,非眼耳手之所到的。

至於修行之指導原則,即是「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因在人 身中,虛極靜篤之時,猶萬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則靜,靜則復命,吾人苟能虛心 以滌除玄覽,而專氣致柔,自然可以實腹。虛心者為道日損也。心愈虛而神愈凝,實 腹者為學日益也。氣愈靜而精愈純,在此虛極靜篤之候,自然可體會到「道之為物, 唯恍唯惚」。且惚兮恍時,其中有象有物;在杳兮冥時,其中有精有信,此即是玄牝 之門,天地之根,久之則「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在此之前,虛極靜篤,以無名之,蓋其妙不可言也。在此之後,萬物並作,吾以觀 其復,以有名之,蓋其徼可得見也。

莊子之書,有借聖人之言行以表達自己之思想者,稱為重言。有言在此而意在彼, 以說明自己之看法者,謂之寓言。有莊子自己機抒內發吐為言詞者,謂之扈言。雖有 三種之分,但是總不外莊子思想觀念之發露。莊子之修養方法,處世態度,有條不紊 的見諸內篇,如〈人間世〉之心齋,〈大宗師〉之坐忘,皆是莊子所發明。至於道之 體,〈大宗師〉說:「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 自根,未有天地,自古已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至於道之表現,即〈知北 遊〉云:「道在螻蟻,稊稗,瓦甓,屎溺之間,其實無所不在也」。

莊子將修養境界分為至人、神人、聖人。所謂至人無己即是忘我;神人無功即是忘 功;聖人無名即是忘名。莊子講究忘字,於自己獨處則說坐忘,與人共處則說相忘。

 

如〈齊物論〉中所云南郭子綦隱几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此形如槁木,心 若死灰,而至於吾喪我之境界,亦即是〈大宗師〉云「隳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 同於大通,是謂坐忘」之功夫。而「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則是與人共處 相忘之修養。

莊子具體之修道步驟,亦可見於〈大宗師〉篇中。南伯子葵問於女偊,謂女偊之年 紀已長,而形貌若孺子,究竟是如何修持而得﹖女偊乃告訴南伯子葵說,他教卜梁倚 時,卜梁倚修之三日而後能外天下,又七日而後能外物,又九日而後能外生,然後朝 澈,然後見獨,然後能無古今,最後能入於不死不生,然後應世而能攖甯。終與造物者游,與外生死無終始者為友。

於是南伯子葵又問女偊,其修道方法是從何得來?女偊為之解說:「他聞諸副墨 (書籍文字)之子。副墨之子則聞諸洛誦(反覆讀誦)之孫;洛誦之孫聞諸瞻明(見 解正確);瞻明聞之聶許(附耳私授);聶許聞之需役(勤行不惰);需役聞之於謳 (吟詠體會);於謳聞之玄冥(虛寂忘言);玄冥聞之參寥(參悟寥廓);參寥聞之 疑始(迷茫無端倪)。」

莊子下手具體方法為心齋功夫。心齋即是聽息法,可說是所有下手方法中,最為正 確無訛,最為殊勝,最為上乘之法。圓頓子已泄之於《靜功療養法》一書中矣。(莊 子聞道程序,修道步驟,心齋功夫另見《內丹學概要》)

綜觀儒釋仙道四家之說,唯仙道兩家有性命雙修,神氣相守之宗旨;而儒釋兩家則 不談命功,專修心性。由於單修性功,專門體悟本來心體,當心體顯露之時,便須時 時操持照顧,以免得而復失,禪之悟後重迷,儒之日月至焉而已,都是同一種毛病。 仙道之門,因注重性命雙修,而性功在古時儒道未分之際,古聖先賢講得已太多, 故師弟相傳之時,皆未提其重要性,久之,予外界之感覺,就如重命不重性一般, 遂為儒佛兩家所輕,其實是未深入瞭解仙道所致,如《楞嚴經》之批評十種仙,此仙 乃印度外道仙人,並非我國所說神仙,若以為楞嚴十種仙即是我國之神仙,實為門外 漢之語。

至於仙,道之差別,可說道屬清淨門,而仙則兼清淨栽接之外,並有爐火黃白之術 ,及神丹服食之道,仙之法門較道之法門為廣耳。(本文收入《內丹學概要》一書)。

【李永霖‧中醫師】

〈《性與命》第8p7-26,1998,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renc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