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道家修證之道體論
《道德經‧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微;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
禪家或名為心,道家或名之為道、金丹,或名法界實相、真如、法身、自性、圓覺海、秘密藏、如意珠、如來,其實多只是名詞使用之不同,而其所指則一。總歸一句,即《金剛經》所謂:「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如來法身一塵不染,不沾一切色聲香味觸法,實相無相,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又此法身雖離一切相,但又離相即相,空有圓融,如此方不落入斷滅空之「無相」。若自悟得本心,如來本妙覺心雖離一切相,而一切相又何嘗非真如本妙覺心乎?故《金剛經》謂:「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又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此即《道德經》所說:「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者也。亦是《道德經》首章所說之眾妙之門。
其言曰「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常無者,空觀是也,即是奢摩他,亦是羅漢慧眼;常有者,假觀是也,即是三摩缽提,菩薩法眼是也。空有不二,即是禪那,如來佛眼總攝之也。
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本無狀,一切所立假名,皆如標指月,故佛於《金剛經》云:「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以一切說法,皆落語言文字相中故也。
又《道德經》云:「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此則示「諸法唯是一心」之理。故以向外馳求,總無法窮盡,誠如莊生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若即自見本心,了達諸法為心所現,天地萬物雖大而無盡,亦只在此間爾。故六祖述之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楞嚴經》更謂:「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此理一也。
《道德經‧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微;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
禪家或名為心,道家或名之為道、金丹,或名法界實相、真如、法身、自性、圓覺海、秘密藏、如意珠、如來,其實多只是名詞使用之不同,而其所指則一。總歸一句,即《金剛經》所謂:「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如來法身一塵不染,不沾一切色聲香味觸法,實相無相,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又此法身雖離一切相,但又離相即相,空有圓融,如此方不落入斷滅空之「無相」。若自悟得本心,如來本妙覺心雖離一切相,而一切相又何嘗非真如本妙覺心乎?故《金剛經》謂:「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又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此即《道德經》所說:「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者也。亦是《道德經》首章所說之眾妙之門。
其言曰「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常無者,空觀是也,即是奢摩他,亦是羅漢慧眼;常有者,假觀是也,即是三摩缽提,菩薩法眼是也。空有不二,即是禪那,如來佛眼總攝之也。
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本無狀,一切所立假名,皆如標指月,故佛於《金剛經》云:「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以一切說法,皆落語言文字相中故也。
又《道德經》云:「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此則示「諸法唯是一心」之理。故以向外馳求,總無法窮盡,誠如莊生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若即自見本心,了達諸法為心所現,天地萬物雖大而無盡,亦只在此間爾。故六祖述之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楞嚴經》更謂:「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此理一也。
全站熱搜